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3月,美国副总統尼克松到八个非洲国家作了訪問。美国副总統長途跋涉,并不是因为他对非洲的叢林和黑人感觉兴趣。这次訪問事实上是标志着美国要把它的势力进一步伸进这塊富饒而又正在發展变化中的大陆。凱撒說过:“非洲,我牢牢地抓住你!”从尼克松結束訪問后所提出的报告中,人們看到了美国統治集团同样的貪欲。对于这样一次有强烈的政治意义的訪問,可能有不同的报道方法。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缺乏独創精神的記者,他可以套用公式,写那种例行公式的新聞。但是,报道尼克松到达摩洛哥首都的合众社记者是一个用心的記者,他从另一个角度来写这条新聞: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聞?     
最近我给北大新聞專業的同学們講了几次課,下面是經过压縮后的第一講的内容——作者要当一个新聞記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要弄明白什么叫新聞也極不容易。要采写什么样的新聞都能胜任,要能独立完成采訪任务,而且要报道得好,要能辨别什么場合該写新聞,什么地方应加背景材料,什么样的新闻署名,什么时候又該写通訊,这就需要一个作新闻記者的人經常深入鑽研和积累經驗。大夫从来不是一开始行医就診治难症或者动大手术的。一定要打算花上几年功夫来获取一般知識,提高政治水平,培养新聞写作能力和新聞嗅觉。  相似文献   

3.
报紙上的一条新聞,需要搜集很多的新聞材料;特别是其中某些事实有一点捉摸不定和矛盾的时候,更需要更多的材料來对証。这是件比較困难的事情,但也是比較有趣的事情。为了練習这种新聞报道方法,記者在担任采寫一条新聞时,可能在一些小的偶然事件方面去尋找許多証人,这种証人他們是很难去找到,同时他們也不願意去找。大量的訪問和衡量証据甚至对于一种小的报紙新聞也是必需的。記者必須仔細地去尋找綫索就像偵探追踪罪犯那样,并且必須决定怎样寫那种真相还沒有肯定的新聞。  相似文献   

4.
不是庇护     
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辱骂新聞記者的事件引起了全国新聞界理所当然的愤慨。作为一个新闻战线上的从业員,我是非常希望目前在我們国家里新聞工作者所碰到的一些困难狀况能有所改变,尽管这种困难并不是普遍存在,而且和新聞工作者在采訪活动中所取得的一些便利条件来比較的話,也終究不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学艺札记     
各行各业,都重师承。作为新聞界的新艺徒,約稿和采訪工作当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曾經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辈,他們一談到新聞工作,总是语重心长;稍有指点,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每次听罢这些教誨回来,不免要找个本本,記下三言五句,翻翻看看,作自己工作的借鉴、参考。把它写出来,名之为《学艺札记》。  相似文献   

6.
重寫人     
一、重寫人和报紙的关系作为编輯部內部的工作者,他的許多工作公众很少知道,就是他的报館同事也很少知道。他是寫作工匠,对新聞有特别的了解,并且有可貴的采訪經驗。他是有經驗的記者有些記者在报館內工作比在街上采訪工作得好些。有些記者相反。一个人只要善于了解别人就能找到新聞重要來源的门徑了。可是,他們也許不会組織摘記,不会寫精彩的新聞。如果把他們采訪到的事  相似文献   

7.
这件事情發生在自称“新聞自由”的美國。 8月6日,合众社东京电报道我政府批准美國記者來我國采訪的申請的同一天,又有一条从華盛頓發出的消息說:“国务院今天說,它將不准美國記者訪問共產党中国,即便有任何記者提出这样的請求。”第二天,法新社从華盛頓發出的一条消息,报道了美國國务院对“新聞自由”  相似文献   

8.
“鑽”     
新聞記者,必須会“鑽”。有人说这是資产阶級新聞学观点,我說不然。因为新聞决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鑽”,作为一种采訪艺术,不但资产阶級的記者需要,工人阶级的记者也同样需要。所区別的是立場、观点和方法。“鑽”必须要有耐心,必須要和颜悅色,如果摆起什么“官”的架子来,我看即使多么乐意与記者打交道的人,也会远远离开的。有一个资产阶級的新聞記者——一个名不見经傳的法国記者,由于他在采访中耐心、坚毅地“鑽”,終于打动了习惯于不见客的当代世界著名画师毕加索的心。这次会见的产物就是一篇八千多字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四月中旬,人民日报记者田流同志来山西聞喜东镇采写全省著名植棉模范吳吉昌的先进事迹,县委派我陪同他工作。在跟随田流同志采訪的一个多月中,我自己觉得在采訪作風、采写方法上,学到不少东西,这里記述几点,是我感受最深的。  相似文献   

10.
(一)文教記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事业修养和知识一个采写文教新聞的專業記者,他需要有一些什么專門的業务修养呢?他的活动和工業、农業、財經、政治記者有些什么不同呢? 可以說,文教專業記者和其他一切記者一样,他需要从新聞的观点,去了解和熟悉被采訪部門的業务,需要和被采訪部门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掌握在那里發生的一切重要的事件和变化,并且从党的方針、政策,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方面,去研究和分析这些事件和变化,从而找出为社会所关心和应該向人民报道的新聞。文教記者和其他記者在采写活动上的差  相似文献   

11.
从1962年8月份起,中国青年报編輯部在編輯、記者和通訊員中进行丁“新聞必須絕对真实”的教育。在学习中,总編室和采訪部检查了一些重要报道,对某些失实的稿件作了具体分析,并在編輯、記者中着重討論了这样几个問題:允許不允許把从許多人那里采訪到的材料集中起来,用一个人口述的形式去表現?能不能“合理想像”?在基本事实真实的情况下,允許不允許在細节上进行“文艺加工”,新聞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有沒有矛盾?  相似文献   

12.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     
各地改善記者工作条件自从各地新聞工作者举行座谈会呼吁要求改善记者的工作条件以后,已经为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作出决定,采取措施,以便利记者采訪。中共上海市委5月7日发出通知,請各單位允許解放日报、新聞日报、文化报、劳动报、新民报(晚  相似文献   

14.
在采寫“廣州市郊發現有重大价值的地理研究对象” (新華社5月5日發出)一稿当中,我对于一个記者应該如何掌握新聞綫索,应該怎样对待被采訪的人,以及对于采訪和寫作之間的关系等問題,有一些新体会。我采这篇消息,从發現綫索到証实綫索的可靠性,是經过一段艰苦曲折的过程的。稿子發出后,南方日报一个老記者,  相似文献   

15.
对于年輕的記者說来,最好的采訪练习之一,就是报道公共演說的新聞。因为这一工作主要是写作,不需要搜集很多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記者的工作就是去选择、整理演說的內容,并且用易讓的形式把它写在紙上。主要的問题是选擇和压縮,例如把一篇三千字長的演說压縮到六百字。同时,报道演說,比起大多数其他种类的报道,需要作更有效的记录,这对于学習作記录來說,是很好的練習。  相似文献   

16.
今年麥播的时候,我到友誼農場去采訪,五十天共寫二十三条消息,总社采用了十九条。这是我到新華社工作以來發稿最多的时期。仔細考慮一下,这一階段工作对我來說有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在一些老記者來說,也許这已成为过去,但在我來說还是新东西。  相似文献   

17.
下乡杂記     
(一)准备下乡 10月3日,分社决定我第一批下乡。全国解放前,我在苏北根据地工作,經常和农民同吃同住,参加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生产等运动。解放以后,下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下乡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解放以后,虽然經常采訪农村新聞,但住在城市里的时間占多数。一般是在领导机关或从地方报紙上了解情况,掌握了一定的报道线索以后,直接跑到目的地去。到了目的地,临时住到一个农民家里,先找  相似文献   

18.
冰場上的采訪,对新华社记者来說,这回是第四次了。这里我且記下我們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問題。我們的憂虑和抉擇 从采訪准备工作开始,我們三个记者,对这次冰上运动会的报道,就怀着許多憂虑。那就是,稿子能不能写得好?写出来有没有人看?当然,这憂虑就在事过境迁的今天,也仍然是問题。我們当时的憂虑不是事出無因的。因为:  相似文献   

19.
跨过鸭綠江到朝鮮去采訪,是我心情最为舒暢的一次国外采訪。这不仅因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江山毗邻,两国人民友情深似海,也不仅因为两国人民的生活习慣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們两国人民的思想一致,目标相同,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共产主义。因此,我在朝鮮訪問的时候,对于所見所間的事物都十分容易理解。就这样,我总是喜欢把在朝鮮的为期一月的訪問,称做是愉快的旅行。到朝鮮北部山区采訪的一次,更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回顧了一下几个月来的工作,在深入采訪的問題上着重檢查了一下,觉得深入采訪对于我这样一个長期搞彝族和藏族采訪的記者,有一点新的感受,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过去非常不够。 長时期以来,由于我們主要在上面——城市和机关采訪的时間多,下乡少,我是非常不善于真正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打交道的,就是偶尔下几次乡,也是主要找干部了解情况。造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但也有主观的,这在最近一次采訪中得到了証实。去年十二月在凉山布拖,有一天,到区公所去找区委書記(汉族干部)談她駐过的一个农業社的情况。她很忙,正巧那个社的社長和一个社員来区上,她就介紹我直接和这兩个少数民族群众談談。几年前,我到过凉山,碰到过一些彝族群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