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系唐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这句诗也在人民中广为流传,“满园春色”“出墙红杏”已成为口头和笔下的习惯用语;它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满园的花草树木争长竞放,扩展伸延,小园实在容纳不下,紧闭柴门也实在控束不了,一条红杏累累的杏枝不得不伸出墙外。  相似文献   

2.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剑作中,有这么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一首诗往往脱胎于前人所作,但因超越了前人而成为传世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便是一例。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最后两句互为因果,互相映衬,极其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色,诗意蕴藉,富有哲理,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其实,这首诗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出现。请看:“一枝红艳出墙头,墙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段学生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5.
一首好的写景诗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优美、华丽的语言 ,而在于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 ,自有名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正是以独特的意境博得历代大家的好评 ,其独特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脱胎于唐代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还独愁”和宋代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然而三首诗相比 ,叶诗为优 ,因为它做到了以少总多 ,含…  相似文献   

6.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它告诉我们,一切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关不住"的,它总要把自己的勃勃生机显示给人们看。我们来做个"红杏出墙"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游园不值》(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第五课<古诗二首》其一)这首七言绝句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佳作。诗人先叙事后绘景,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红杏出墙图”,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寓理于景,更为清新、警辟,充满诗情画意,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相似文献   

8.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9.
叶红 《湖北教育》2007,(5):39-40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作中最有灵性、最深得赞誉的代表作。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生机勃勃。诗人将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于一枝红杏,凭借以小见大的绝妙手法,造就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更难得的是,简短的28个字中  相似文献   

10.
宋微 《现代语文》2007,(3):109-109
"红杏出墙"出自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该句脱胎于陆游《马上作》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本形容春意盎然,新生的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现多用以比喻妇女偷情,那么它为何会具有贬义呢?  相似文献   

1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1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听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我对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片段一:师:这首诗的确写得好,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时,最后两句不是这样的。(出示诗句)生:(比较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师:品味一下,修改后的诗句好在哪儿呢?生:原来的诗句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而修改后的诗句还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压制不了…  相似文献   

14.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诗中既涌动着对春光的无边向往,也抒发着对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蓬勃生机的赞叹之情。尤其在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极大地发挥了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然而,苍苔到底长于何处,怜惜苍苔者到底是谁,却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15.
《游园不值》(苏教版第十册)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名篇,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园内一定是花红柳绿,红杏灼灼,灿若红霞。因为一枝红杏已越过墙头,美丽的春景就聚焦在这枝红杏上了。诗歌阐述了鲜明的哲理:新生事物是关禁不住的,它要冲破人为的阻碍,显露出勃勃生机。集体备课中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6.
<正>[图解古诗]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小记]叶绍翁(生卒年月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曾在朝为官。其学出于叶適,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派,擅长写七言绝句。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18.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20.
一、推敲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所谓“推敲”,其用意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它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比较、品悟,这是一个思维和情感都必须积极活动的过程。窦老师在上课伊始,以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引入“推敲”的典故,告诉学生学习古诗应当好好地推敲诗里字词句的意思。接着,在教学《游园不值》时,窦老师时时处处注意引领学生推敲该诗用词的精妙。如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窦老师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会是“印”,而不是“踩”;学习“怜”字,窦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叶绍翁在写这首诗时考虑是用“怜”还是用“嫌”的故事;学习“小扣”一词,窦老师让学生模拟“小扣”是怎样扣;学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窦老师让学生探究“满”和“一”是什么关系,并用陆游的诗《题临安初霁》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与“关”相比较,体会“关”的妙用。窦老师解读字词,不只是停留在对字词意思简单的解读上,而是将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