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有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于其下释曰:“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爱莲说》一文的教学,由地方摩崖石刻田野考察入手,探讨周敦颐《爱莲说》创作时间与地点。进而讨论《爱莲说》的作品主题:不是莲花与牡丹,而是莲花与菊花;不是富贵与廉洁,而是出仕与退隐。现代教育当以求真为首要前提,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考察、文本分析、学术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3.
我爱蜡梅     
地球上花儿繁多,喜爱花的人也有很多,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似乎天生便和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记得书上说过:晋朝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以来,人们最喜欢牡丹;而宋朝的周敦颐酷爱莲。我呢?  相似文献   

4.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5.
竹之咏     
东晋陶渊明尤爱菊,吟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传世名句;而唐朝人甚爱牡丹,自居易的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观花的盛况;北宋周敦颐独爱莲,故《爱莲说》流传至今。菊花质朴,悠然中含率真;牡丹大气,富贵而华丽;莲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各花入各眼,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笑着说:"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相似文献   

8.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文化进展的标志,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服装造型、面料千变万化,装饰手法丰富多彩。而“牡丹花”纹样应用于服饰更是源远流长,成为服饰图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元素,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本文试图对“牡丹花”与服饰的关系诸问题进行初探。1牡丹花的设计内涵牡丹花,又称木芍药,洛阳花。系毛茛科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花,它瑞丽妩媚,雍容华贵,素以“国色天香”闻名天下,自古号称“花中之王”,为富贵之花,寓意富贵吉祥。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自唐宋以来大量出现在各种装饰上。牡丹花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不仅为人们物质生活提供了名贵的中药材,而且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历代文人墨客多借以抒发情感,咏歌绘画,喻之富贵。由此可见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结构积淀构成之一。同时也说明牡丹花具有与人们审美意识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画坛,张锡武以擅画牡丹名扬四海,被人们誉为:“牡丹张”。张锡武挚爱绘画,能运用左、右手同时操笔作画。特别是画牡丹如醉如痴,练就一手“绝活”。他笔下的牡丹鲜活动人,呼之欲出,有的极为艳丽,如《天香富贵》、《雪艳》、《春露图》、《富贵春光》、《繁花似锦》诸作,大有华贵气象,而其画的墨牡丹和白牡丹虽无大红大紫,却别有韵味,给人以“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感。  相似文献   

10.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全篇只有两个自然段,二百个字。结构谨严、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在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讲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题旨上。文章先总提一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接着,从很多可爱的草木之花中,点出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以来,世人却很爱牡丹。然后笔锋一转,写道:“予独爱莲。”轻轻一笔,便引出了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莲。这样写来,不仅使文章曲折有致,而且也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12.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此文章法极为严密,然而结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突然打乱前文的节奏,似乎显得不移工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相似文献   

14.
关山月卖画     
正关山月不卖画画家以卖画为生,古已有之。早在南宋时,画家李唐写有一诗:"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是一首发牢骚诗,李唐最得意的是山水画,但想不到世人却要买他的牡丹画,所以他牢骚连天,早知画山水不入时人眼,何必花大力气,不如买点胭脂画牡丹算了。可见,当时他在卖画,有人来买画,而且要挑选。到明清时,唐  相似文献   

15.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周敦颐(1016—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宋明理学的先驱,后世理学大师几乎全出其门下,程颢、程颐是其嫡传弟子,大儒朱熹也搭得上关系:朱熹是李侗的学生,李侗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所以从师承学缘上说,朱熹该是周敦颐的五传弟子。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院是他晚年著书、讲学之地,故世称濂溪先生。当然,同学们了解周敦颐,大多不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而是他的古文名篇《爱莲说》。莲花也叫荷花,各地也有称芙蓉、芙蕖的,是我国名贵花卉,在神州百花园中其地位仅次国花牡丹,与梅、兰、菊齐肩合为四君子。自《…  相似文献   

17.
《爱莲说》以莲花自喻,托物言志,鼓扬君子形象。彼时思想界儒、释、道三家鼎力的时代环境,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自有一番趣味。它超越了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慎独",强调入世;又忌讳一味追求"富贵",入世而不媚俗。本文试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通书》是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通书》中,周敦颐阐述了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其中关于"师道"的内容尤其丰富。周敦颐赋予了师道多重内涵,提出了为师的标准,明确了为师的职责,揭示了为师的根本。他对师道的实施尤其重视:第一,重在高度的责任感;第二,贵在"务实"而远名;第三,还需"重思"。明确提出了"师"能"为天下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陈霭生 《新读写》2012,(10):45-48
【探源】出自李唐《题画》:“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相似文献   

20.
根的礼赞     
陶渊明因菊花像征隐途而独爱菊花,唐人因牡丹像征富贵而喜欢牡丹,周敦颐因莲花像征廉洁而赞美莲花.然而,人们在赞美花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根,没有根的奉献,能有花的艳丽、果的芳香吗?是的,任何花草树木都离不开深藏地下、无言无语的根,她的确有一种令人折服的气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