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学习书法入门的途径,有人从篆书开始,有人从隶书切入,而更多人是从楷书入门。这是因为从用途上说,楷书是自唐以来近千年的官方通用字体;从笔法上说,学好了楷书笔法,就为今后行草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书法教学,也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发展十分有趣。隶书的结构多为横扁,而楷书的字形变为方整;隶书的主笔横画燕尾出锋,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全盛时代和鼎盛时代。唐朝在楷书艺术上成就之高,楷书大家之众,楷书佳作之富,流派之多,影响之深,在古代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 楷书在唐朝登峰造极,这是历史的必然。就楷书沿革论之,汉末为创建期,魏晋六朝为继承发展期,隋唐在前人基础上始集大成。这是楷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是指笔画端方,波磔势少的书体,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脱化来的。篆书在秦朝开始“隶变”,到西汉天汉年间分书不断成熟,同时也出现了楷书。“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书” (《宣和书谱》)。三国时的钟繇继承分书的书法特色,独立成家,所  相似文献   

3.
汉魏间之旧体书法——章草、楷书,高古而质朴,谓之"古质";东晋中期经王羲之革新出的新体书法——楷书、行书和草书,则呈现出一派新妍之貌:流美妍丽,飘逸洒脱,婉转纵逸,"文质彬彬"。这一崭新的书法意象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审美时尚、文艺思潮、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自我价值等时代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秦金根 《红领巾》2004,(3):25-2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此次书法展赛评选,教师组荣获特等奖的作品,以楷书为主。从作者的角度看,这自然是因为在参赛作品中,与篆隶行草作品相比,楷书作品较为成熟。中小学书法,楷书用得最多,练得也多。多练多用,熟能生巧。从评者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导向,希望通过评奖的侧重,促进中小学教师练就扎实的楷书功底,以适应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书法创作,通过笔的挥运、字的造型,创作出或端庄、或奇逸的书法形象。由于字体的不同,汉字书法在整体意象上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篆书、隶书和楷书,均以静态的端庄、和谐、匀称、秀整取胜,它们表现的是理性的结构美与典雅的宁静美;行书和草书,则以动态的变化、运动、穿插、避让和  相似文献   

8.
唐代崇尚楷法,主要原因是朝廷和民间都重视楷书.设立书法学校,培养书法人才;考核六品以下文官用“身、言、书、判”作为标准;书写佛经内容,虔诚谨慎,重视楷法,从而形成了唐人“尚法”的重要原因.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顶峰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书体,也反映了汉字楷体字形变迁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李秋霞 《学周刊C版》2010,(2):149-149
说起学习毛笔书法,一般人都是从楷书入手,这似乎已成了学书的唯一途径。因为楷书是现代通用的字体,可以边用边学,而且楷书的笔法比较完备,掌握了楷书基础,再学其他字体入门就容易了。确实,不少学写者就是遵循这条学习道路而获得成功的。因此,许多书法家主张学生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在其《书说》中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行:行走)、草如走(走:奔跑)。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也。”苏东坡先生的这段话,强调了学书法必先学好楷书的重要性。我认为,在当前“浮躁书风”盛行的时期,很有必要强调一下楷书临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13.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2):30-31
主持人龙吟:黄庭坚曾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在文论、诗词之外,苏东坡也见长于书法、绘画。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居"宋四大家"之首。中国古代书法界流传着"天下第一书""天下第二书""天下第三书"的说法。"天下第一书"指的是晋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百花生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下的兰亭召集了四十几个文人学士开"派对",进行一种名为"流水曲觞"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喜欢具有雄强骨力的书风。他以王羲之书法为载体,通过书法理论的建构,介入初唐书坛,促进了书法的繁荣,提携了初唐一百余年的书风,还促使楷书进一步法度化.对初唐书风的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行书     
正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所以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王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由于行书很实用,又便于书写,故它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已经萌发了基本结体形态,汉代初步形成行书字体,后经魏晋时期刘德升、钟繇、胡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楷书是书法字体之一,从古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学习楷书,对学习其它字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就是从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角度对楷书艺术进行简单明了的图解分析,以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的练习楷书。  相似文献   

18.
正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导师工作室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正体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9.
“颜筋柳骨”说的是唐代楷书的两种书体风格,分别指柳公权的“柳体”和颜真卿的“颜体”。这两种书体将唐代的楷书艺术推向了顶峰。中唐时期的颜真卿以其“内含筋力,形体端庄,楷法尽备,笔力雄强,气魄宏伟”的书风.自成一家,深受广大初学书法者的喜爱,故有“学书先学颜”之说。下面就颜真卿及其代表作《颜勤礼碑》简单地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一书体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书法意象是生命的意象,是书家人格化的象征,书法创作中的意象思维是指导书法创作者进行创作的重要思维形式,意象思维在书法欣赏过程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