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后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创新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盦、无闷、憨寮。浙江会稽人。《心成颂》是赵之谦应友人"甘伯"之请而书,时值清同治四年(1865年),赵之谦37岁。此作录隋代僧人智果所作《心成颂》文,正文共4行,满行22字。通篇书法俊逸挺拔,棱角分明;结字方整,犹存隶书遗韵;起笔处多用侧锋,锋芒毕现,极具特色。此作,魏碑特色极为明显,代表了赵之谦宗法北碑书法初成时期的风貌,是  相似文献   

3.
出身皇族书法独树一帜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血统高贵,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敏,过目成诵。自五岁起,学书作画,几乎没有间断过。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对后人学习书法影响巨大。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评价他:"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相传他一天能写楷书一万  相似文献   

4.
悟室评书法     
正洪世恩书友的行书,取法二王。用笔熟练,干净利落,是具有多年书写经验的书学者才具备的功力。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者虽取法二王,但笔法欠缺,这也是很多书学者易碰到的问题。这幅作品突出了二王书法的"遒美清秀",得平和自然之势却忽视了"疏密相间、布白巧妙"的二王精髓。建议作者在笔法熟练的基础上,加强提  相似文献   

5.
正胡新民书友的行书条幅气韵流畅,书写自然,笔法熟练。传统帖学书法注重书写的自然流畅,线条点画润泽而富于韧性,对书写者的笔法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点画使转处能够熟练转换笔锋,米南宫所云"八面出锋"正是对帖学用笔最形象的表述。此作点画精到,整体气息典雅清丽,从中可见作者较为全面的书法功力。不足之处在于字形、字态多取正势而少变  相似文献   

6.
<正>王铎书法,被世人称之为"神笔",后世大家多有赞誉。吴昌硕称王铎"书法推第一",沙孟海则有"书学中兴之主"的盛赞,王学仲专门为王铎书法赋诗:"二王先去孟津王,三尺鲤鱼铎故乡;看罢琅华诸帖妙,至今翰墨醉扶桑。"王铎一生留给后人众多书法名帖,《汤阴岳王行书轴》便是其中之一。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嵩樵、痴庵、云岩漫士等,世称王孟津。明末入翰林改庶吉士、编修、礼部尚书,  相似文献   

7.
悟室评书法     
正傅恭文书友的自作诗行书条幅,笔法娴熟,笔画流畅,而且能自作诗词,足见这是一位有才情、文化底蕴深厚且有多年书写经验的书学者。有的人写字,遵循古人的笔法,起锋收笔,提按转折,所谓"笔笔有古意",被称作"复古主义",历史上像赵孟、蔡襄、邢桐等人,都把王羲之的行书写到极致,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对后世产生  相似文献   

8.
行书笔法由两部分组成:用笔和执笔。书法线条当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这是用笔的结果。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如何执笔,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玄之又玄,因此对执笔的研究和认知也是非常必要的。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试把行书的特点归纳成十种,这将可以让行书学习者加速对行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赵之谦是个于金石书画艺术极其自负,却又不愿意以金石书画为天职的艺术家。他留给后人的作品并不多,堪称憾事。尽管赵之谦传世作品不多,但其作品深受日本人喜爱,被奉为至宝。因此,在过去的100年中(20世纪),有大量赵之谦的金石书画作品传到日本,对日本金石书画界(特别是书法篆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日本书法界大体可分为"关东"和"关西"两大阵营:以东京为中心的地区,称为"关东地区",以大阪为中  相似文献   

10.
正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既有隋唐的严谨,又有魏晋的疏朗,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楷书和行书。《行书十札卷》就是由赵孟頫的十封信件组合而成的行书墨宝。纵观此幅墨宝,笔法遒劲,姿态朗逸,或婉转,或流美,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风格和赵体平整秀丽、典雅文儒的书法特点。又因为书卷来自赵孟頫与亲友间平时的通信,内容都是聊家常琐事,所以随手写来轻松  相似文献   

11.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2.
(十八)【作品名称】楷书五言联【作者姓名】王小霞(福建省泉州泉港一中高二年)【作品综述】这是一幅正在上高二年的学生写的行书作品。作者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还能挤出时间练习书法,精神可嘉。作品的线条洗练、清秀,结字也基本稳当,可见已经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了。不足之处是,有些点画写得较疲软,个别字的结构还有待推敲。【诊断症状】虚寒综合症造成此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临帖还不够深入。作品中只略带米南宫的影子,但不多。总体看来,行书技巧还不够娴熟,表现在:(一)笔法:作者虽然力求中、侧锋并用,但往往对笔还驾驭不住,致使出现“偏锋”,…  相似文献   

13.
正三、尖接法在小楷中的运用凡小楷点画上下交际、左右相接之处,也是茂密拥挤之处,此处用笔宜虚,可用"尖接法",即发笔时尖锋侧入,尖接则实中见虚,密中见疏,无窒塞拥挤之患。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斗笋接缝法",这是小楷用笔的一大特点。尖接有一尖接、二尖接、三尖接、上尖接、下尖接,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之所以关系密切,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上,原始图画就是表意的文字符号,而且绘画和写字的工具都是"文房四宝",一支毛笔用"写"代"画",自然地把书法的"笔墨意趣"和自由的"图画造型"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在书法教学中,应以生为本,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将笔法与墨法有趣融合。  相似文献   

15.
<正>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的东方艺术品种,通过汉字单色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凭借飞灵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撞击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行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既兼顾了快捷灵动的笔法,又保持了汉字结体的严谨,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行书的名帖名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里,或是在同一个作品里的不同地方出现,结体、大小、粗  相似文献   

16.
有些书法爱好者,甚至"学"了几十年之书法爱好者,其作品找不到一个笔画是合乎要求之"笔法",或者说,有些笔法、字法不灵动,显得呆板,毫无生气。究其原因,乃缺失"笔法秘笈"也。要知道,中国书法,乃中华民族特有之"中国符号",每一个汉字、每一根线条,都有生命力。笔画、结构、章法构成了书法之三要素。欣赏与评判书法作品之优劣,亦可从这三要素入手。本文以书圣王羲之墨迹范字为例,对笔法、字法进行技法分析。  相似文献   

17.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6) 十一、衣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作为左偏旁的衣字旁,其造型和示字旁基本相似,区别就是衣字旁的右下角多一点。行书的衣字旁和示字旁不尽相似,而且可以相同。即衣字旁的右下角可写两点,也可写一点,撇点一笔连写也行。图一为古人行书“被”和“初”二字,图中除各有一字的衣字旁右下角写两点外,其它字的衣字旁均和示字旁的行书笔法相同。  相似文献   

18.
凌先生"萧藏墨迹其实是一件伪作。……萧藏墨迹以只得苏字之形的吴宽《行书东坡词卷》为蓝本进行临仿"的结论是错误的。萧藏墨迹是吴宽仿录苏东坡《浣溪沙五首》墨迹的祖本,绝不是凌先生所说吴宽身后的人"在内容上全抄吴书",凌先生将史实本末倒置了。清康熙时代人安歧《墨缘汇观录》吴宽"行书苏文忠公《浣溪沙五首》,共三十一行,书法亦学苏文忠"的记述已经将吴宽书东坡词卷的来龙去脉表述得清楚明白。凌先生"吴宽的《行书东坡词卷》所据苏词版本现已无从查考",这只能说明其立论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无论书法或是绘画。董其昌的地位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负盛名,尤其行书以“二工”为宗,参以米南宫,间习颜真卿、赵子昂、杨凝式诸家,刚笔精到,韵味悠远。  相似文献   

20.
正第二节小楷发笔法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陈介祺《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他的真迹了。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