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学校以"国学启蒙教育"为特色课程,开发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让师生在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立君子品,做有民族根基的、知书达礼的辅延人。实施策略有:加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力度,整合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的平台,提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的效益,促进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开辟国学经典诵读的新途径。创新国学教育,信奉国学立品,催生学校特色,实现童蒙养正,应成为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宏观层次上,《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微观层次上,则构建了讲授—体知或研究—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微观模式中,从学生特点出发,以讲授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石;以学生的体知或研究为主体,构建教学模式的主干;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大量的国学经典泛读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实践是此教学模式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国学经典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国学经典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国学教育"也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宠,因此开发一套系统的校本教材迫在眉睫,一年来,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国学经典课程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能读、乐诵、爱写、会演、践行"的国学经典五大行动,和传统文化相约,和国学相约,使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浸润心灵,塑造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区为了能让孩子们更系统地接受国学熏陶,2009年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学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展"国学进课堂"实验课题研究,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学立校、国学育人"的教育新模式,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逐步把"阅读经典"、"诵读国学"作为一门区域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地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打造出书香桥东,促进了区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创建于1903年。办学百余年来,学校始终坚守"国学立品,践行经典,点染性灵,润泽生命"的教育理念,以"蓄德修能"的校训滋养自励,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近20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学启蒙教育为载体,以"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立品成人: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的深化研究""益智修能: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为依托。  相似文献   

7.
<正>"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当今,国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各个地方都在倡导国学经典教育。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在教育上更是勇为人先,将"国学经典教育"这股热潮推及城市乃至农村的中小学,即使是在农村小学,你也能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国学经典教育的影子。所谓"国学经典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为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本文将以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工作,开展了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补充的经典诵读活动,深刻感受到了国学独有的"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能. 研读经典,净化师品 "每天静心写一篇字,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学期研读一本国学经典"的"三个一"活动使全体师生共同浸润在经典之中.经典文化如清冽的泉水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涤荡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促进了师生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集成和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X小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开发投入教育实践全过程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为学校和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或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学是指中国人原创的学问,是一个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成都大学以创建省级精品课程为抓手,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在校园大力宣传普及国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师生课后关于国学经典的交流与沟通互动等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推进了国学经典进高校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小学校新型语文课堂的建构,国学素养成为语文教师素养的要素之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经典,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个人身心修养方面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挖掘价值,正是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平台之一,也是高校专业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行的名师课程资源进行MOOC化教学和制定《古代文学德育论纲》分类分步指导学生经典阅读,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学经典包含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诵读这些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而语文是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保证国学经典的有效传承。为了提高诵读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效果,笔者在下文分析了其实践的意义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主题教育、交流探讨、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国学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融国学经典于语文教学,借国学经典来提升能力,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也是让语文教学实践"文"起来的一种策略。一.巧编《精选国学经典》课程,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把点滴的积累和点滴的渗透作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霖,巧选经典,妙用经典。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中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教师可以整合各项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学经典课程,从而改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主要从国学经典的主要内涵、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整合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实践三大方面进行探究,其中具体的实践包括深入开发国学经典内容、创设生动校本课程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布置国学主题实践任务等,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老庄哲理,智慧过人,这些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如今,国学经典教育现已在全国推广普及开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园实施国学课程一年多以来,创设了"国学经典"教育特色环境、编写了国学经典活动教材、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四大活动,还定期邀请"育灵童"研究院的专家亲临指导,使国学经典的研究逐渐深入。一、独特环境,彰显"国学经典"教育魅力为了营造学习经典的氛围,我园精心打造了经典文  相似文献   

17.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那如何让孩子愉悦地走进经典、融入经典,从而在经典的"氧化"下塑造良好品质呢?本文拟从国学经典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等角度出发,阐述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经典国学"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国学热"兴起以来,不少区域要求教师将"国学经典教育"引进课堂、纳入教学安排,要求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品质。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因为繁复的常规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往往很难落实国学经典教学任务,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以"读·悟"法为指导,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国学经典教育局面,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经典来说,需要开展"悦读",让学生享受国学经典,并在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习惯。具体策略有:突出学生自主,奠定国学经典"悦读"基础;借助游戏策略,丰富国学经典"悦读"色彩;强化体验感悟,给国学经典插上"悦读"翅膀。  相似文献   

20.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早已成为小学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诵读国学经典教学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建立国学经典意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多元范读、故事引导、演绎设计,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实践,以提升国学经典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