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风”一词在唐宋诗中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有比喻上的意义。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意思。一、专指自然界的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两句都是写春风给人们送来了温暖,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  相似文献   

2.
《芋老人传》“唯恐或后”一句,部编语文课本未加译注。笔者见到的对此句的译法有两种:一是译为“只怕落后” (见五省(区)初中语文五册教学参考资料);二是译为“只怕落在别人后面”(见《教学月刊》八三年七月)。这两种译文都是把“唯恐或后”句中的“或”字撇开不译。我认为这样的译注,既破坏了原句的语法结构式,又削弱了原句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井冈翠竹》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关于修辞方法的习题。其中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和《新编初中语文思考练习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对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解答都是“顶真”。笔者以为此处所用的修辞格应是“回环”,而不是“顶真”。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5.
先看下面的例句: 1.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初中语文第六册《变色龙》) 2.近几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象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书,以及微型的书等等。(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象”、“好象”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因为第一句中的“好象”表示对事物的推测,第二句中的“象”表示举例说明,都没有比喻的意思。“象”,“好象”只有作比喻词  相似文献   

6.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深受赞扬。可是到了明朝,文学家杨慎却出来“纠错”:“千里”应为“十里”,因为“千里”太宽了,谁看得见?谁听得见?  相似文献   

7.
《杜甫律诗五首·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课后注释为“(画图省(xi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看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省识”这个词语,在这个注释中竟然作出了两个前后矛盾的解释:一为“略识”(“约略地看到”),一为“不识”。究竟哪种解释为对呢?这个注释把读者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发问的精神》的自读提示有这样的句子:文章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第274页在段落层次提纲中又有“正面论点”和“反面论点”的  相似文献   

9.
(一) 初中语文第三册苏轼七绝《海棠》题解:“这首诗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感情。”又注释起句“泛崇光”为“形容月儿从高空普照大地的情形”,都不是贴切的说法。《海棠》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写花,句意应是和熙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使月下海棠的丛  相似文献   

10.
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中介绍了两种修辞知识:一为比喻,一为比拟。然而,当讲到比喻和比拟经常结合使用时,教材列举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课本第232页中,编写者把“‘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既当作“比喻”又列为“比拟”,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一些唐诗,唐诗中的风,牵引着我绵绵的思绪……借风写景。古人把春风与杨柳连在一起作诗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曹丕的“柳垂重阴绿,向我池边生”;也有“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但我要讲的却全然不是此类老调,而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的贺知章的《咏柳》。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在评析本文时,认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这样评析既有背于孟子作此文的本意,又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三册中有一些语病,现摘录并分析如下,与诸同仁共同探讨。①到了今天,在两岸的大堤上.只有新植的杨柳在迎着春风吐翠……(《吴门桥》)该句语意含糊,应删去“到了”和“只有”两个词。如果用“到了今天”,会让人产生“到了写该文之日”或“到了读该文之日”起的错觉;用了“只有”,会给读者一种除“新植的杨柳”在吐露生机外,其他一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有九处提到“语言”这个词。除了写猩猩用了“符号语言”、“有声语言”外,还有七处。仔细推敲,这几处“语言”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七根火柴》的主题,许多资料都归纳过,现举出其中两种: (1)本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着重描写了艰难行进、接受嘱托、草原篝火三个动人的场面,表现了红军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初中语文学习词典》许嘉璐主编) (2)本文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既反映了长征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突出了红军战士把革命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高尚品质。(《初中语文助读本》第三册)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18.
注释词义,须明辞源依据;择选义项,既要符合语法,又要切合情理。“涕零、批、下吏”这三个词语的注译,就因不明辞源,或择选义项不准,致使编注者、执教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特辨释如下,就教于大方之家。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4年10月第3次印刷),教学用书对译作“面对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其中“涕零”,译作“涕泪交流”,委实欠妥,既有悖于文法,又不合实情。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同资料有不同注译。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教学参考书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芳馨。”而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以下简称《百篇》)译为:“这是一所陋室,但是我的道德,可以使得陋室也芬芳。”《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木(二)(以下简称《文选》)译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第五段写道:“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这里的“山洞”应为“山涧”。两者虽仅一字之差,但事物迥异。凡游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沟壑众多,雨中自然涧流倍增。若论及山洞,则是寥寥。这里刚“山涧”,既合实情,用同又准。笔者又查阅了《散文特写选》(1959—1961)文集,更得到了确认。 又,高中语文第二册《琐忆》一文,在鲁迅讥讽国民党一个地方官僚假道学这部分内容中,有“我们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