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新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劳动的观点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承认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应以牺牲普通劳动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为代价,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任阿情况下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只能是那些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们。“新英雄史观”鼓吹少数英雄创造历史,为“精英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旧英雄史观一脉相承,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主要是为什么力量所推动?这本来是个老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早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什么“英雄史观”、“历史循环论”、“多元论历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民生史观”、“社会达尔主义”……等等。这些说法,虽然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但基本上已被抛弃了,因为这些“理论”明显地不能科地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3.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观是历史的核心内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得出的不同观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渗透多元史观,通过介入社会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等,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内涵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张秋影 《考试周刊》2010,(42):182-182
一、全球史观的涵义 “全球史观”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且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但对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的评价,目前歧见尚多。本文拟就解放后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研究者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略加评述。一学术界一直有人认为,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指出,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可以说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到  相似文献   

8.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家。许多国内外学者因其晚年在政治上和列宁的分歧而贬低其在哲学上的贡献。然而,从普列汉诺夫对“社会结构”的阐述、对“地理环境”理论的分析、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剖析来看,他丰富并发展了唯物史观。因此,应该对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所处的地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批判中继承其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制约和影响着哲学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才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但唯物史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西方的社会历史观,尤其是西方近代的社会历史观有着批判继承关系。现在,西方哲学史的著作,西方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方面的著作出了不少,然而专门阐述西方社会历史观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撰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用‘创造史观’,即谁为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并且这些新东西是有益于人类进步、人类幸福,有益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谁便是历史的创造者”。笔者又撰文提出另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群英史观”。它认为:“创造史观的确立,同时也论证着一种…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现、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吏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忻平教授的《从上海发现历史》一书,在全息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全息史观”,并运用全息史观对1927-1937年的上海历史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对于丰富已有的历史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5.
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假借“事实”与“学术”之名,强调主观诠释、细节考究、概念原则等范畴,对高校学生具有极强迷惑性。阐释正确党史观中的规律、主流与价值,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陷阱,成为推进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加强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以理论意识明晰历史规律、以整体意识把握历史全局、以辩证意识领悟历史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  相似文献   

17.
聂幼犁教授曾以2003年高考上海卷“京师同文馆”题为例,讨论了如何考查学生历史观的问题,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最要紧的是在“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史观(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2期)。培育科学的历史观,不仅是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之一,而且还集中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下面也以“京师同文馆”题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试题考查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后则开始尝试采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就此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撰成“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建构”系列文章。本刊连载这些文章,目的是希望引来,你新的恩考,你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史观的多元化不仅给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更是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所谓历史观.就是历史观念,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观点、总的看法。人们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判,都会在潜意识中受某种历史观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乃至历史研究基本上只有一种历史观——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教育虽然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摆脱了僵化、教条化的理论束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宏观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推论。此种被学术界长期所忽视的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晚年倾心研究上古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有裨益。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才能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