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以及它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腾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留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6.
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深为其中三部反映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悲剧人生的作品《明天》、《祝福》和《离婚》所感动,从单四嫂子、祥林嫂以及爱姑的身上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之外,还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叶伟  尹刚 《学语文》2010,(6):20-20
一、关于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简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各版本中,鲁迅作品占有相当数量.而且鲁迅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最多的一位作家。其中,入教版收9篇,苏教版收6篇,语文版收5篇。主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自传》、《社戏》、《同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平均占到阅读篇目的7%左右.以散文、小说居多。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社戏》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小说.《社戏》所表现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之情境与《故乡》《祝福》等小说所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是迵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情(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斗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怀念、敬仰的感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这篇课文时,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4.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本选人了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蕴,实非易事。众所周知,鲁迅的思想是极为深刻而复杂的。他的散文集《野草》中的所有篇目.可以说集中了鲁迅深邃而复杂的全部哲学思想,的确不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世不少学  相似文献   

17.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相似文献   

19.
王钒宇 《文教资料》2010,(12):15-17
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很浓厚的"寂寞"意识,在这部小说集中《鸭的喜剧》给人的"寂寞"感最强。本文剖析了爱罗先珂的寂寞源泉,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先生的寂寞之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人"的普遍寂寞感的源泉——"缺少爱和诚"、"人与人的不相干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浩繁的古典小说中.鲁迅先生特别嘉许《红楼梦》、《水浒传》二书.认为它们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就艺术性而言.《红楼梦》后来居上.然就其通俗性来说.《水浒传》因其雅俗共赏而家喻户晓,拥有比《红搂梦》更多的读者。《水浒传》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力于“水浒英雄”们那令人兴味盎然的绰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