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3.
张仪欺楚     
古人云 :“春秋无义战。”东周时期天下大乱 , 大小诸侯国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 相互间杀伐不已血腥弥天 , 这样的形势 , 造就了以游说为生的“纵横家”, 合纵连横 ,各为其主 , 张仪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略 动 三 寸 舌 ,胜似百万兵。连横大师张仪为秦国“创利”多多 , 而他的成功欺楚无疑是他斗胆包天的一次大手笔。且看《战国策 · 秦策》的记载——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 , 惠王患之 , 谓张仪曰 :“吾欲伐齐。齐、楚方欢 ( 正和睦 )。子(你)为寡人虑之 , 奈何?” 张仪曰:“王其 (语气词) 为臣约 ( 准备 )…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秉笔直书历史人物时,偶尔也针对当时的世态人情,来一点小幽默。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早年游说诸候大困而归时,其兄弟嫂妹妻妾皆肆意讥笑怠慢,但到苏秦后来合纵成功,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踞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身佩六国相乎!’于是散千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楚策》有一篇文章,从整篇结构上说,采用客主问答的形式,其主体部分,则几段蝉联,形成排比;从表达上说,先放后收,归于讽谏;语言上骈散结合,注意于形容刻画;实乃是“七发体”的滥觞。此文《古文辞类纂》题为“莫敖子华对威王”。《战国策》一书,由刘向《战国策叙录》观之,并证以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原本为战国时策士所收辑表现了一定言谈技巧和辩说才能的上书、书信、游说辞底稿或追记稿,不过往往在一篇的开头、结尾加上了有关背景及谏说结果的文字而己。如帛书之第十六篇开头只“谓魏王曰”四字,以下便是一篇800来字的文章。显然,这是一篇书信或上书。但收在《战国策·魏策三》的此文,开头却是“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三曰”,不但出现了主名(朱己),而且交待了背景,变得就象是史官或其他第三者的记述。我以为《楚策一》这篇反映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的文字,也本是莫敖子华的一篇奏议,或奏对追记稿,它的题目,应作“对楚威王”。  相似文献   

6.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相似文献   

7.
曾子杀彘。亦作“杀彘教子”。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  相似文献   

8.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9.
张仪列传     
<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  相似文献   

11.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议论行事的史传文学作品。它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主要内容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都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之强者均欲“并天下,凌万乘”。秦用商鞅变法,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增强军事力量。同时不断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因而引起“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当时,诸侯国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各国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是重要因素,故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作为记录谋臣策士活动的《战国策》,就是着重写他们言辞的雄辩,运筹的机智,其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辩说。无论是个人陈说或双方辩论,都能敷张扬厉,畅所欲言,达到“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从而使对方信服自己的论点。他们的辩说技巧具体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15.
齐白石六十三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②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  相似文献   

17.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18.
王寿延 《语文知识》2006,(1):48-48,F00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灭此朝食 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敞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敞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相似文献   

19.
[清]“请”之误书。原因有音近形似两个方面。 《伍子胥变文》:“楚之上相,姓仵(伍)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手提三尺之剑,清托六尺之躯。”(《敦煌变文选注》1页)。项楚校注曰:“原文‘清’字疑是‘寄’字音误。寄托六尺之躯,谓接受先王临终托孤之重任。《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  相似文献   

20.
正《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3:"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4:‘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5,北至于无棣6。尔贡包茅不入7,王祭不共,无以缩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9,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