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上人间     
事件:新年伊始,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向地球发回了第一批10多张着陆区附近的高清晰度照片,标志着人类探测火星有了良好进展。评说:美国人这次探索火星与中国人“神舟五号”遨游太空都既是人类的一种壮举和开拓  相似文献   

2.
1994年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世界地球保护年会”上,来自我国的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格外引人注目。为她的发言所吸引,世界地球保护组织准备分批派出志愿者、考察者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进行考察;哈佛大学植物博物馆收藏了徐教授用汉、藏、英三种文字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国西藏山川植被》。 徐凤翔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  相似文献   

3.
月球10大谜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曾提出3种理论,它们是“姐妹说”——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母子说”——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俘获说”——地球诞生后俘获了一颗小行星,月球就是那颗小行星。科学家们认为,三种理论全都有缺陷,其中第三种假说成立的可能性最小。  相似文献   

4.
究竟有没有外星人?这是一个人们常问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就需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以内肯定是没有的,那么,在太阳系以外呢?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1961年11月,设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绿岸镇附近的国立射电天文台举行了一次探讨地外智慧生命的学术讨论会。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程,后来称之为“绿岸公式”,这是对探索地外智慧生命作定量分析的第一次尝试。德雷克提出的“绿岸公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电子眼”,它可以从数千米高空搜寻地面广阔区域内的矿藏或伪装的坦克,探测到雷达都无法发现的物体。 这种“电子眼”全名为“超光谱数字成像收集仪”,其核心是由锑化铟制成的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对从可见光到红外光这一波长范围内的波谱进行探测,并将收集来的图像分解成数千个像素。“电子眼”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将每个像素分解为210种不同波长的光,来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所寻物体的光谱特征。 其实,“超光谱数字成像收集仪”早在10年前就已问世,但由于该仪器一直无法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之间取得协调,因此应用非常有限。美国科学家通过新设计出的一种算法对该装置进行改进,解决了上述矛盾。针对需要寻找的具体目标,首先利用该算法确定这种目标在各种可能光线条件下的光谱特征,建立所谓的“背景光谱”。在随后的实际探测中,“电子眼”就会不停地把每个像素中的信号与背景光谱进行比较,分析像素中的光谱特征与背景光谱是否吻合,来确定是否存在所寻目标。  相似文献   

6.
飞出地球去,飞到月球上,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只能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予以寄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奔月”之梦已不再难圆。 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升空,在21日首次登上月球,在人类征服月球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8年来,世界上先后有40多名宇航员和科学家登上月球勘探和考察,披在月球上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了,于  相似文献   

7.
王文 《知识窗》2008,(7):50-51
于2007年8月4日发射升空的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历时9个多月在太空“奔走”7.11亿公里后,终于在北京时间2008年5月26日7时53分”踏上”了火星北极地区,成为首个登陆火星北极地区的探测器。“凤凰”号着陆约2小时后,工作人员接收到它从火星传回地球的第一批40余幅黑白图像,开始了为期90天研究火星北极地区是否拥有生命的勘测重任。那么,  相似文献   

8.
漫步月球     
1966年苏联的“登月9号”太空船首次在月球上着陆。三年后,1969年7月,美国太空人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登月小艇走下来,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个人。随后“阿波罗”号太空船六次登陆月球。 月球是我们地球的天然卫星,  相似文献   

9.
200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和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唐那德·布朗利在他们的著作《生死地球》一书中语出惊人:5亿年后,地球将因太阳温度不断升高而被“烧焦”,人类拯救地球和自己的唯一办法是,通过一种“引力弹弓”技术将地球慢慢推离太阳。两位专家的观点立即引起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思念外星人“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像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星球?我们能不能和他们联络?”一定会有许多同学提出这个疑问。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怎么来的?一种说法是几十亿年以前从地球海洋里诞生的,一种说法是宇宙中的彗星或陨石带到地球上来的。尽管后者的证据不如前者多,但很多人宁愿相信它。“我们是从宇宙中来的!”仰望星空就是在“望乡”。找到太空里的同伴,是自有人类以来长期的愿望。可是,茫茫星海中,哪里才是搜寻的目标呢?找到武仙座有!目标之一就是武仙座(图1)。在北半球的一年当中,6月的白昼最长。要到21:00之后,天空才会渐渐黑下…  相似文献   

11.
从1965年美国发射出第一颗探测太空的“火星”4号宇宙飞船起,到现在已发射了12艘飞船,进行了同样的考察飞行。197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海盗”号宇宙飞船首次在火星上降落,成功地搜集了土壤和岩石等一系列的样品,返回地球,拉开了人类进入火星的序幕。 1993年,美国将发射“火星观察者”号无人驾驶飞船,对火星表面进行测绘,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线索。现在人类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最近一次太空探险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那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仍时时浮现在人们面前。1962年,他以美国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人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36年后,他又以77岁高龄重上太空、再次执行航天任务而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11,(10):18-18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30多年来,美国和苏联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  相似文献   

15.
人类灭绝的十种可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50多万年,但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还很短暂。我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再生存50万年吗?科学家们预测了导致世界末日来临的10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学历史的时候,大家一定都背诵过中国历史朝代表,知道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顺序。整个地球的历史也有朝代,地球的“历史朝代表”被称为地质年代表,地质学家根据地球上生物的盛衰更替,建立了不同的“纪”,来表示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第四纪,恐龙绝灭的时期是白垩纪末期。中国的历史朝代表从夏朝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而地球的“朝代”,人们长期以来是从5.43亿年前算起的,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地球上才出现了大量的多细胞动物类型,这第一个地球“朝代”叫做寒武纪。在那个时期之前,地球40亿年的历史中,…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应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为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19.
1957年10月,在首次发射地球卫星之后,美苏就都把目光转向了月球。 1958年8月,美国第一次用“尤诺”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开拓者”月球站;9月,苏联用“东方”号火箭发射了“东方-1”号月球站。但美苏两国的发射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20.
绿野 《未来与发展》1990,6(6):44-47
月球在向人类招手。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面对明月遐思,常常把月球想象成是一个瑰丽无比的天上世界,并且流传下来许多关于月球的传说和神话。如今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一幅巨大的嫦娥奔月图,表达了多少个世纪来人们对月球的神驰向往。 17世纪初,伽利略第一次用他自制的望远镜远远地粗略地观察了一下月球。3个半世纪以后,1959年1月2日,苏联向月球发射了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得以首次近距离地给月球照相并发回地球。又过了10年半,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才第一次把3名宇航员送上月球,使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