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政府角色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土地的征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现有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由于公共利益具有对象与内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其内涵的界定还必须配合程序上的规制。在程序上规制公共利益必须改变政府在征收中的角色定位,重点是改变其土地征收的受益人及公共利益的最终裁判者角色。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者对各国的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模式的概括,存在着不同看法,研究成果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法国民法典》的规定为例来说明法国的土地征收法的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模式,以及以《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为例来说明德国的土地征收法的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模式,都值得商榷,对联邦制国家的各组成部分规定公共利益范围的模式还缺少详细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联邦国家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立法传统,导致其在规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分成详细列举式、概括列举式、具体概括式、抽象概括式和分散式五种。未来的土地征收法应当采用辅之以排除性规定的概括列举式来规定属于公共利益范围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公共利益、征收补偿主体、补偿标准、程序等多方面细化了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在保障公民财产权利方面有了诸多实质性超越,但在公共利益及其界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上存在立法不足,加之财税体制、"土地财政"等深层次问题的存在,条例的很多规定难以实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包括地方税系及农村土地改革等诸多化解体制和机制弊端顶层设计的出台,房屋征收与土地征用的有关法律制度也将得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公共利益有两个构成要件:(1)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2)人民群众不需要为福利水平的提高支付对价。法律应当具体规定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用途;应当由立法机关对征收土地是否符合公共利益需要进行界定和审查;应将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由补偿实际损失改为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格予以补偿。我国法律应当规定失地农民具体的安置措施,并且明确规定被征地农民可以对向法院起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不同的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有所不同。我国法律虽对“公共利益”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和其它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多缺陷。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去完善我国法律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有关房屋拆迁中的法律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就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但,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法律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其外延是不确定的或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与宪法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征收、征用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但由于公共利益内容的抽象性,其适用范围在立法上无法准确地界定,导致实践中将公共利益扩及于非公益用地方面,损害了被征收、征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析不同学者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基础上,思考出判断土地征收、征用行为是否基于公共利益而为,须从其土地使用者的目的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物权法》房屋征收中一项重要制度。但《物权法》仅仅规定公共利益为征收的依据,并没有规定其内涵外延界定标准,这使得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主体、判断标准、认定程序十分模糊。借助各国家(地区)立法及实践之比较,基于我国国情,探讨公共利益本质问题,提出在实体角度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同时,强调从程序上完善我国《物权法》公共利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禹晗 《教师》2010,(22):111-112
“公共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源于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公共利益不但是公共行政合法性的来源,也是行政征收权的依据和前提;既是对公民财产权的合法限制,又是对国家行政征收权的基本约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征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尽管我国的宪法和相关的法律都规定了土地征收要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但规定不明确,程序缺位,导致土地征收权滥用问题十分严重,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也产生了很多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现象。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对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滥用现象日益普遍,传统司法规制权利滥用的方式已明显不足。比较有关国家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对知识产权滥用传统规制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可行性,探索我国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问题,创设更为有效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公益是财产征用的依据,却很少有人对其探讨。若从财产权保障的角度分析财产征用中“公益”的涵义,它具有不确定性。财产征用只有在满足公益条件时才可适用。针对我国在财产征用时的公益标准应作更深入的分析,这对于确保政府征用行为合理性、保障公民财产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因而是市场经济中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产权,根本任务在于界定产权、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产权朴度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条件下,跨国种业公司在我国种业市场上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垄断策略,其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专利垄断、种子标准垄断、种业技术联盟、种子技术锁定等几种。跨国种业公司的垄断行为不仅危害了国家粮食安全、控制了我国种子资源、损害了农民权益,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改革我国种业体制,加强我国本土种子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反垄断法律规范和外商投资法律规范,利用外资发展种子产业,同时规制跨国种子公司在我国种子市场垄断、限制竞争等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五十条明确了反垄断民事责任,但该条制定较为抽象,造成了实践中难以适用的司法困境。加之,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部门,在认定反垄断民事责任时,也不能完全照搬认定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则。因此,文章以反垄断民事责任含义为出发点,在分析反垄断民事责任法律构成和评述其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反垄断法民事责任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的范畴,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体现知识产权的公共利益属性,也应体现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我国刑法对知识产权犯罪规定了七个罪名,涉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无论从知识产权的范围考察,还是从其涉及到的权利考察,现有罪名均不能全面覆盖实践中发生的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因此,应在刑法典中增设非法出租侵权复制品罪、非法实施他人专利罪、反向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罪、侵犯植物新品种罪,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罪名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本质上公共利益产生于人们的理性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进而产生公共补偿理论。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上,也必须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促成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合同法》第286条规定的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的法律性质是法定抵押权。将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定性为法定抵押权既不违背公示公信原则,也不违背物权法定主义。法定抵押权应由未来的物权法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产权明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使我国民办高校产权关系摆脱现实的混沌状态,迫切需要在法律上明确界定民办高校不同性质资产的所有权、民办高校终止时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的分配办法、负责民办高校资产监管的主体及其责任。  相似文献   

20.
林地与普通土地相比更多地承担着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在对林地利用过程中受到《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农业法》等诸多相关法律限制,林地地役权有着与传统地役权不同的性质与特征。林地地役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权形式,目前《物权法》未对其作出相关规定。云南是林业大省,构建科学的林地地役权是使林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