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场连线报道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较为常用、效果比较显著、有着良好生命力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它的架构形态一般就是由主持人提问,连线记者或嘉宾回答。本文主要探讨现场连线的节目中,主持人在和场外记者交流时的即兴表达能力、娴熟自然的沟通能力,着重分析主持人在面对突发新闻进行现场连线时如何迅速把握事件进程、抓住事件本质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一切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往往成为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 采访中,记者要问得有水平的确不容易。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也深有同感。他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而这所有的困难在担任采访提问任务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道理很简单:广播、报纸等传媒中,记者若提问不当,尚能加以隐藏。而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问的表现让观众一览无余。鉴于电视的“放大功能”,还会对提问时“精彩”或“拙劣”加以夸张,所以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敏感起来,并自觉地将提问水平纳入衡量主持人整体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新闻类广播作品都离不开采访,多数新闻性节目都设有主持人。所以,采访、主持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新闻类广播作品的创优。从全国广播评奖中感受到,一些记者不大会采访,有的提问不到位,有的提问不得要领,有的提问信息含量太少,有的提问显得记者无知,等等。一些主持人素质较低,有的驾驭不了节目,有的自己定位不准,有的显得知识不足,有的语言能力偏弱,等等。  相似文献   

4.
嘉宾口才好,可以开门见山提问一般的采访对象既然同意了接受采访,大多数人会根据采访提纲做好回答的准备。如果采访对象的口才和总结能力很好,他们不需要记者或者主持人铺垫太多,就能够自己主动的进入到情境当中,这就会使得采访进程非常顺利。此时,记者或主持人只需要开门见山进行提问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5.
从辩证视角来看,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兼具记者和主持人两种职责,塑造好这一角色,则需要着重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性,给予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记者型主持人应充分发挥个人职业能力,掌握提问技巧,尽量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感,处理好新闻报道的连续性.本文将举例浅谈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方案,希望能为广播新闻节目采编与主持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电视专题片,主持人在向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提问,前面的一大段问话,与主题关系并不大(这是现在专题片常见的现象),最后才问到:“你认为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有什么不同,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演员感到很难回答,拖了好一会,才说:“我看主要在人物上……”显然,这位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让对方觉得无从“下口”。你说的“喜剧”,是指喜剧的主题,还是结构或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等;你说的外国,是指英国、美国,还是中东、西非?这么笼统的提问,说明提问者对这  相似文献   

7.
记者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流是人们沟通感情的最直接、最基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交流艺术在记者与被访者沟通时有着很多的技巧。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说:“你的采访对象是哪个层次,你的寒暄与提问就属于哪个层次,你将永远与你的采访对象一般高。”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记者在采访中一个最重要的语言因素——提问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四个方面就主持人现场采访提问进行了详尽阐述:围绕某个要素提问;按照逻辑思维提问;围绕因素提问;蕴含式提问。关于现场采访的技巧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现场采访大多从闭合性问题开始;要有控制每个问题的能力;主持人要有纠偏能力;现场采访时要有铺垫语;现场采访时要寻找最近切入点;现场采访有必要建立临时共识。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工作语言的一种重要样式。在新闻采访.访谈类节目、谈话类节目中,记者.主持人的提问常常成为引发受众兴趣.推动节目进程的重要手段。是应该直入主题,还是应该迂回前进,什么时候适合正面提问步步紧跟.什么时候又该反面提问釜底抽薪?恰当地运用正反两面的提问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揭示话题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说,当记者七分采三分写。提问,对于记者来说着实是门学问。不打无准备之仗中央电视台前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自传小说《凭海临风》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她在主持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几年里,在观众眼中她挥洒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记者怎么有点象哑巴记者!”类似的设论,我们恐怕不止一次听到过。一不管你是否乐意,你得承认这种议论倒也确为“有感而发”,我们自己不也都曾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这种场景吗?某单位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挤满了会议厅,接二连三地向主持人或采访对象抛出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问号的,往往尽是白皮肤、蓝眼珠或黑肤卷发的异国同行,而我们的记者此时倒真是名副其实的“记者”:坐在一旁埋头苦记、无暇他顾,似乎提问是外国记者的专利,自己无缘涉及或无权僭越。  相似文献   

13.
高爽 《记者摇篮》2009,(6):38-38,49
不当粉丝的闾邱露薇 每年年初的全国两会都是新闻大战最激烈的时刻。今年新闻大战的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记者成了两会明星。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几百位记者,一个半小时的提问时间,怎样才能从主持人那里争取到提问的机会呢?大家都在动着心思。“请中间那位戴着红丝巾的女记者提问”,“请左边那位戴花丝巾的女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14.
20日上午,张云泉给中央采访团的记者讲述了自己22年从事信访工作的甘苦。到11点,由记者自由提问。坐在后排的上海《文汇报》记者周玉明第一个举手,但主持人没看见,她按捺不住,蹭地站起身来,大声说,我不是提问,只是有一肚子话要对张云泉说,我要说:“你让我的内心有种强烈的震憾,甚至让我昨晚遭遇多年少有的失眠!”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广播这类视听效果较强的媒介中,采访提问是否成功到位往往是一期节目的成败关键。而提问的准确性、艺术性则是记者或主持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提问的技巧也应因节目形式、风格、题材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如今,电视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主持人的风格也日趋多样,一些既具有一般主持人的特征,形象佳、声音标准又具有记者采编能力的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便产生了。中央电视台的柴静、王志等都是很好的记者型主持人。就记者型主持人发展的阶段来说,第一阶段是从《东方时空》开始的记者型主持人代替播音员  相似文献   

17.
就电视访谈节目而言,并非所有访谈对象的讲述思路都能按照节目的预想效果走,当主持人在面对不同访谈对象时,要采用针对性的谈话方式和策略,尽可能地将访谈朝着节目预想的效果推进.主持人是节目对话的组织者,其提问技巧和沟通能力与节目的整体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笔者将从访谈类主持人提问艺术有效性入手分析,并就具体的推进提问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记者、主持人的提问往往决定采访的角度,那么追问则常常决定采访的深度。记者和主持人能不能通过独特、准确、切中要害的追问,突破简单的就事论事,为人们提供更多观察事物的角度至关重要。本文将着重从追问的准备、方向等方面探究追问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