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贾文胜 《大观周刊》2011,(41):78-78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7月份,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在四川召开,支树平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在认真总结上半年质检工作的基础上.从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2个如何”。  相似文献   

2.
图书在付印前的质量检查是保障和提高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一定阶段的质检工作后累积下来的质检差错数据可以反映编辑出版中的很多问题.本文就图书质检数据的建立与应用,探讨了图书质检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3.
图书质检工作对确保编校质量非常重要,尤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来之后,其重要性更是彰显无遗。如何不负众望地做好图书质检工作,是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做好图书质检工作的三个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用带摄像头的手机,对准一盒小黄瓜上的方形码拍照,片刻之后,屏幕上即出现了生产、加工、质检、销售等环节的信息。这就是寿光市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的蔬菜“新一代身份证“——蔬菜质量安全二维码。  相似文献   

5.
&#  &# 《出版与印刷》2015,(4):18-19,31
质检是图书书稿付印之前其内在质量保障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确保图书内在质量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同做其他工作一样,质检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两点:是否用心,是否得法。而对于如何做效果更好的问题更值得大家探讨。因为一部书稿字数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质检者要对其面面俱到地查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质检者毕竟不是编辑、校对,必须具有自己的查错特色以起到质检应有的作用。笔者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希望能达到与同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品格为灵魂;策划为先导;质量为基础;风格为标志;销售为关键;效益为目的”——本文以此“六法”概括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出版社强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与理论。  相似文献   

7.
荣辱榜     
07年度全国都市报(部分)质检结果揭晓,84家行业报“体检”编校质量好于去年,搜狐等视频网站遭索赔10万.  相似文献   

8.
招商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我们自身,如果为了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为了追求所谓“政绩”不计成本地招商引资,还不如不招、不引——  相似文献   

9.
报刊集萃     
档案数字化前期工作——鉴选《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1期王健的文章,针对盲目数字化的误区,提出应重视数字化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前期基础性工作——鉴选。所谓鉴选,可以说是鉴定、鉴别、优选的“合成词”。其中“鉴定”旨在确定档案是否依然具有保存价值;“鉴别”旨在判定是否有必要予以数字化;“优选”旨在确定是否列入优先数字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第八个字名曰“实”。所谓“实”,是指“实在”,从新闻的基本规律讲就是“用事实说话”。写通讯要站得高。还要落得实。周总理早年写《旅欧通信》这篇通讯时,提出个原则——据实直书,这句话说出了通讯手法的特点——直接、实在。通讯反映新闻事实比较详细,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要具体、形象、自由、灵活;其表现手法为“全天候”——记人、叙事、写景、说  相似文献   

11.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态势,图书质检工作必须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构建符合ISO9001标准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编校知识服务活动,并以运行PDCA循环来实现质检工作制度的创新,最终实现持续不断地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第二政府”,实质是一部分黑帮“首领”、“老大”,挂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的招牌,干着黑社会恶势力伤天害理的勾当——  相似文献   

14.
《娱乐财富密码——引爆传媒心经济》,2006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传媒“心经济”的含义,在作者看来,所谓“心”是指核心。  相似文献   

15.
米戎 《中国编辑》2007,(3):26-28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宣布把2007年定为“全国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对出版社来讲,“图书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应该成为从业人员的共识。本文所指图书质量检查工作是指图书在完成加工、校对生产流程后走向流通之前所做的质检工作,是图书生产过程中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图书质量监控要“关口前移”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半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转过头来才发现我已经成为一名机工人。从实习列签约,从院里统一的培训到社里有针对性的培训,“编辑”这个原本陌生的字眼渐渐变得熟悉,“复审”、“终审”、“核红”、“质检”等逐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质量”成为做每件事之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米戎 《现代出版》2012,(2):53-55
对许多出版社而言,质检工作的任务是在清样付印前对其内在质量做最后确认,实属图书内在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质检者的责任之大可见一斑。很显然,质检者也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只有成为知识杂家方可胜任质检工作。  相似文献   

18.
编校质疑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编校质疑,是指图书责任编辑(以下简称责编)、审稿者、校对人员和质检人员就书稿中的某些疑似错误或疏漏的内容提出疑问,提交作者和责编甄别、确认并解决的过程。显性错误易改,隐性差错难辨。出版社建立健全编校质疑机制,将有效地促进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图书送外质检通常是指出版社请社外的专家或权威人士对成品图书进行质检,其目的是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反映图书的编校质量,提高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20.
沈平 《今传媒》2005,(5):41-41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杂志2005年第3期发表署名文章,对一本史学专著《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提出了严肃批评。这本洋洋数十万字的史学著作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探索”竟然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侵略者是“中国革新势力的朋友”;义和团运动是“奇灾大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