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儿童研究》2013,(9):21-23
情感教育培育爱心,兴趣教育培植美心。爱心永葆积极心态;美心充满广泛兴趣、永怀欣赏心态;童心真实完整、自然天趣、开放会通、勇于创造。我们惊喜地发现,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事业还是人生,最可宝贵、第一重要的,是永远拥有爱心、美心和童心。  相似文献   

2.
陈华丽 《课外阅读》2010,(10):91-91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榜样的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动力。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走进一种“爱”的误区。是啊,多少次,我对学生产生了很铁不成钢的心态。“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众多困惑与问题表现为教育信息生态失调,亟待加强教育信息政策与法规、标准与规范、信息伦理道德等人文环境的建设.本文首先从微观生态因子层面上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各个人文环境因子建设的现状、问题和策略;尔后,从生态视角的人与教育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教育信息人文环境宏观层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文环境建设的生态策略;最后,指出人文环境建设必须强调以技术关照和人本关怀为建设基础,以应用导向和整体效应为建设目标,以生态发展为建设特征,最终达到并促成一种人、技术应用与教育实践活动效益等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对于教师成长,大部分人总是对教师教材处理、教法运用、教学设备应用和教学技巧的选择等方面感兴趣,作者着眼于教师成长更深层次上的教育心态问题,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心态对其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的选择和教学心境的调控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具体从对教师职业的心态、对教师角色的心态、对自我的心态、对学生的心态、对教材的心态、对挫折的心态六方面展开阐述如何培养健康成熟的教育心态。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的精髓,就是要让人在文化的氛围中和谐地生活:面对自然时要有好的‘生态’、面对人群时要有好的‘世态’、面对自身要时有好的‘心态’。”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有好的“心态”。这是当今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是永远学不到有用的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 ,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及其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殊需要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的个体筹异的人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疾人,对这些人群的学习、生活、就业、康复的研究,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的需要以及如何促进人的生俘和发展的问题残疾人群的生存、牛活、就业、康复与受教育等问题的提出,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不仅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生存现状和学习方式,它实质上也将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改变学校的生存现状、运作方式。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思考: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为管理者,管理的职能要作哪些改变?  相似文献   

9.
回顾20多年来素质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各界的评说争论,作为教育人,我们也困惑、无奈。素质教育虽然是教育问题,但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是对人的和谐发展、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对教育评价的丰富和拓展,是对社会普遍认可的传统观念的变革,是对几千年来教育本位的错失所进行的修正,它所涉及的范围绝不仅仅是有限的校园,而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文化和心态。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的影响的内涵,将有助于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文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将成为生存必须的环境,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驾驭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如果只是将技术作为单纯地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工具,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异化作用,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要全面地推动技术革新教育,加速推进技术进入教育的进程。最后从教育信息生态的角度,探讨了技术革新教育的路径选择,提出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要从建网、建库、建队等建设导向,转到解决教育的实际的问题,要以应用和问题导向,努力推进技术对教育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不仅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生存现状和学习方式,它实质上也将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改变学校的生存现状、运作方式.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思考: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为管理者,管理的职能要作哪些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的影响"的内涵,将有助于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文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将成为生存必须的环境,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驾驭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如果只是将技术作为单纯地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工具,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异化作用,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要全面地推动技术革新教育,加速推进技术进入教育的进程。最后从教育信息生态的角度,探讨了技术革新教育的路径选择,提出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要从"建网、建库、建队"等建设导向,转到解决教育的实际的问题,要以应用和问题导向,努力推进技术对教育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一般认为,心理态度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人的这种心理反应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情感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科学的心态理应成为教育科研工作予以重视的问题。能否以科学的心态对待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关涉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关涉到受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影响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走势。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指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关教育领域的全部相关问题。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内涵广泛: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环境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与影响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品质等。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教育维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的必要手段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伟平 《江苏教育》2008,(13):59-60
我们的教师培养目标是:使教师群体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的能力,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总结能力,并且能将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和改善自己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用生态的观念反观我们的教育,尊重人的生态性应该是生态教育的特征,教育要培养孩子关心自然、进而关心社会、关心自身成长。以生态教育为发端,以构建生态文明、生态科学、生态文化为体系,培养公民素养是宗旨,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实现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活动,教育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着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着新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生活像一团麻,有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教师由来已久的“平衡”心态正在经受着不曾有过的“挤压”,教师的心理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现实。但“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我们无力撼动坚如磐石的教育大门,唯有改变自己心态,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态”,所谓教育,可由各种各样的人从各种各样的观点来考察。“政态”,即师德,敬业为本,乐业为上;“业态”,即业务,专业专精,脚踏实地;“心态”,即文化,慢工细活,悠扬优雅;“世态”,即社会,师者良知,至善真美;“生态”,即环境,净绿思想,葱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