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押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韵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韵母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古果咸山宕摄一等端见系字的合流问题;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三等庄组字、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端知系字合流,且出现文白异读现象;古假摄开口三等端系字、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端系字、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帮端系字出现文白异读现象;通摄唇音字与曾梗摄合流;山摄开口入声三四等帮端系字白读为[e];古宕江摄开口见系入声字的今读韵腹高化。  相似文献   

2.
崇阳方言文白异读的字约118个。就摄而言,频次最高的是梗摄,最低的是果摄。就等而言,频次最高的是三等,最低的是四等。就呼而言,开口字多于合口字。就声而言,频次最高的是见组,频次最低的是非组和知组。崇阳方言文白读差异有6种类型,文白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韵母上,其次是声母,声调差异最少。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相似文献   

4.
大丰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语音系统包括20个声母、56个韵母和6个声调。声母特点主要有:古全浊声母清化,多数送气;泥来母读音相混;知庄章组声母读音合流等。韵母特点主要有:遇蟹止摄泥来母部分字读韵母uei;深臻曾梗摄读音合流;文白异读丰富;撮口呼韵母较多等。声调特点主要有:入声分为阴、阳两类;古全浊上和浊去字大部分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晋方言中,合口读为开口的主要有以下韵摄:1.唇音合口字读为开口较为普遍,但果合一、通合一、合三唇音字仍保留合口的读法;2.中古遇摄泥来二母合口字读为开口占大多数;3.部分方言点疑影喻合口字合流读为开口呼。山西方言合口韵读为开口是声母对韵母影响所致,声韵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导致语音演变的内部动力,是除接触式音变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音变解释。  相似文献   

6.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旭 《现代语文》2015,(4):34-39
描写、分析霸州方言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声母方面,古见系开口二等有少数字保留舌根音声母;古知庄章今基本读[t■]组声母;古日母字除止摄开口外,读[z]声母,还有一些非古日母来源的字读[z]声母,如云母、以母;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字读[n]声母。韵母方面,存在与普通话开合口不同的字;存在系统的文白异读,尤其是古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有儿化韵母,后鼻音韵母儿化后主要元音不鼻化,与非后鼻音韵尾韵母合并。声调方面,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归到四声中。  相似文献   

8.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十六摄中,只蟹、咸、山三摄一二三四等俱全且有开合口,其中,又以咸山两摄所辖字数繁多,情况复杂。由于历史、地理、移民、社会等原因,这两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现今方言中呈现出殊异的情形。普通话今两摄合流,主要元音仅一个。山西永济方言按今声调的不同分读两组韵母,今读阴平、阳平、上声的字为一类,今读去声的字为另一类。南方各大方言区情况  相似文献   

10.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
钦州正是广西钦州的一种汉语方言,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它与普通话比较的主要语音特点是:有[n,l]两个声母,有舌叶音[t∫ t∫h ∫],没有舌尖前音[ ts tsh s ]、舌面音[tc tch c]和翘舌音[h];韵母44个,有[y]韵母,但跟普通话[y]韵母管字不同,阴声韵母像普通话;有入声,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舒声的调类像普通话。  相似文献   

12.
重庆忠县石宝方言是三峡移民的原居地方言,石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石宝方言在语音上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现在读塞音、塞檫音的时候,平声一律读送气清音,仄声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古代泥来母字相混;尖音团音不分;没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对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塞音韵尾消失,但保留入声调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4.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6.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桂林市西村平话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村平话在当地称为土谈、平话,是桂北平话的一种。突出特点是流摄与蟹摄混涉,鼻音韵尾脱落和前后鼻音错位,平去两声分阴阳,上入两声不分阴阳。同音字汇收字3700多个;  相似文献   

18.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