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主要指标划分,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属冷凉气候;结构年≥0℃的只温,年干燥度等辅助指标,进一步细化分类,可将冷凉气候划分为7个类区。根据各气候类区的气候特征,提出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冷凉气候资源的细化分类及其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主要指标划分,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属冷凉气候;结合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等辅助指标,进一步细化分类,可将冷凉气候划分为7个类区。根据各气候类区的气候特征,提出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昌都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昌都气象观测站1952年至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8a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012℃/a的速度上升,最冷月增温率达0.026℃/a,最热月增温率为0.007℃/a,冬季增暖明显,进入21世纪后升温更为明显。2005年为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点,且突变显著,1月平均气温突变点为2003年,7月平均气温气温上下波动,无显著变化趋势。昌都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存在着16a、27a和8a的震荡周期,从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年及最冷月、最热月气温目前均处于偏暖期。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完全无价格基础、无交易案例的湿地资源,根据青海省湿地资源特点,明晰了湿地资源资产价值内涵,使用REDCAP方法对青海省湿地资源均质区域进行了划分,探索形成了基于供给服务价值的湿地资源清查体系构建方法,形成了青海省各类型湿地资源的清查价格体系。结果表明:(1)青海省湿地资源共划分为16个均质区域,分区数目合理、区域间属性数据差异较大,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地区湿地资源的差异;(2)由于各均质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不同,因此各均质区的湿地价格也不同,内陆滩涂价格在772.81~1 167.31元/亩间波动,沼泽草地价格在953.83~1 239.18元/亩间波动,沼泽地价格在725.13~1 188.35元/亩间波动;(3)青海省县级湿地价格介于589.83~1 641.81元/亩,内陆滩涂平均价格为997.83元/亩,沼泽草地平均价格为1 058.49元/亩,沼泽地平均价格为995.33元/亩。  相似文献   

7.
正当平原上挥汗如雨的炎夏季节,昆明的气候还是凉爽宜人。而当北国处于千里冰封的严寒隆冬季节,昆明却已像北方的早春天气了。昆明真是四季如春,花朵常开,所以人们常以“春城”、“花都”来称颂它。翻一翻昆明多年的气象纪录,它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9.6度,最热的月份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为21.2度。最冷月与最热月相差还不到12度。但我国大多数地区冷热差都在20度以上,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年差更高,达40度以上。我国除了东南沿海一些岛屿外,昆明可称是我国一年中冷热差最小的地区了。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9.
为了客观分析≥10℃活动积温距平百分率指标在内蒙古地区春玉米低温冷害监测评估中的适用性,笔者统计1991年~2010年各地区出苗至成熟≥10℃活动积温,划分品种种植区划;计算2013年~2016年各发育阶段≥10℃活动积温距平百分率,进行低温冷害识别、诊断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根据冷害发生特点划分3个区域并进行分区描述,提出完善低温冷害监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百科知识》2010,(21):2+69-F0002,F0003
该图表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截至2008年的数据)。按从0~20来划分等级,数字越大(深色区域)说明该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受损越严重。人为破坏因素包括多方面,如海岸径流及污染、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所导致的海洋温度上升、石油钻塔损坏海床、过度捕捞等等。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为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和法律框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主要涉及的是与履行公约和议定书有关的问题、机制和进程。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论述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和意义,提出了参与相关谈判的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外知识共享氛围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共享氛围对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共享氛围的前因可以归纳为个人因素、领导角色、组织软环境因素、组织事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组织整体效能的影响.在对知识共享氛围理论进行全面述评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研究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全球增暖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全球变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剖析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适应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协调与系统性。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系列国家报告,对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有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罗正文 《资源科学》2014,36(11):2327-2336
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分布和"阶梯式"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舒适性与风险性进行二维矩阵组合分析,划分为6种类型区。本研究为游客适时、适地进藏旅游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s a result, the following key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rang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climate dynamics, numerical model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ed computational theory to the dynamical climate prediction using the climate system models: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形势的持续变化,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也不断分化重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国家间的结盟或分离?本研究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和排放配额的最偏好原则比较对国家集团结盟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欧盟集团中的东欧和南欧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水平上与西欧和北欧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与西欧和北欧国家形成稳定的关系;(2)“G77+中国”集团是当前气候谈判中最不稳定的国家集团,中国与G77集团成员国家在自然要素、排放要素以及配额原则偏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别,石油输出国和热带雨林国家也与其他G77国家在经济条件、排放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将导致“G77+中国”集团的瓦解;(3)中国与美国在自然要素、排放现状、未来气候变化预期等方面以及配额原则偏好上存在共同点,或可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形成新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吕学斌  洪庆群 《科技通报》1998,14(5):365-368
总结了浙中山间盆地气候分布的独特规律,分析了该区气候热量资源的优势,提出了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占刚  师华定 《资源科学》2012,34(8):1416-1421
开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反馈响应研究对于有效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区域气候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有机结合,提出模型互馈集成框架结构,描述了集成中空间与时间尺度问题。将互馈集成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即数据层、模型层、集成层、应用层和结果层。介绍了区域气候模型与空气质量模型之间的数据集成接口和功能集成接口。设计并开发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互馈集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模拟和预估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情况,发现空气污染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周华  刘琪璟 《资源科学》2018,40(1):125-136
森林及其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自然生态系统,对其降雨、温度、蒸发和径流的长期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4号水文观测堰2009—2013年小流域逐日径流资料,应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一致性。结果表明:① 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温度为17.1 ℃,降雨量为1816.3mm,蒸发量为781.6mm,3—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2.6%;②多年平均温度在震荡中呈现微弱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14 ℃/10a;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1.81mm/10a和-50.13mm/10a;年均温度、降雨量和蒸发量均存在准14a左右的主要震荡周期;③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66.2mm,径流系数为0.54;月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大雨以上天气时,径流量恢复到降雨前流量水平的持续时间约为12~48h;年内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20d左右的短周期和60d左右的长周期,与蒸发量的震荡格局基本相似,降水量、蒸发量与径流量的震荡周期具有一致性,径流量对年内气候季节变化的响应明显;降水条件是引起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森林小流域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