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学理论家,在《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中阐发了他的学典型观,他认为学典型要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学典型要有创新性,并意识到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金圣叹的学典型观是中国典型理论的成熟,并具有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2.
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一书,使用了大量《易》学材料来注解《诗经》,可以称为“以《易》解《诗》”。这一解经方法,是对东汉郑玄“以《易》笺《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陈奂的“以《易》解《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一是用《周易》训诂《毛诗》字义,二是用《周易》解释诗旨,三是用《周易》补正《诗经》中的礼。陈奂对《周易》的一些申发与补正,能够推动《易》学的发展,拓宽《易》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系传》在《说文》研究中的开创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说文》学巨著,它开启了《说文》学中六书问题、部叙问题、释例问题等专题研究,同时它还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说文》注释本。《说文解字系传》的问世标志了《说文》学的诞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说文解字系传》对《说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于1910年11月21日出生在江苏无锡,3岁开蒙,5岁入学,6岁学《毛诗》,7岁开始阅读《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唐》等小说,10岁开始接触外国文学,15岁开始写古诗,19岁考入清华西方语言文学系。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婚,同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Exeter College)攻读文学硕士学位。1937年夏天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53年入文学研究所任二级研究员,1963年升为一级研究员。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年逝世。著有《钱钟书集》13卷、《钱钟书手稿集)45卷,其代表作《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畅销国内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优秀的经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芳 《文教资料》2012,(15):5-6
朱熹《诗集传》是我国古代《诗经》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代表了宋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并自南宋末年就引发了研究朱熹《诗》学思想的学术热潮,直至当代。目前看来,关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其书前后稿嬗变过程的研究;二是朱熹《诗》学思想转变原因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学界对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概况,并由此初步总结了促使朱熹《诗》学思想转变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区域化与学形成了一种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例如现实主义学传统以流传于中原商殷的《诗经》为宗,浪漫主义学传统则以滥觞于江汉荆楚的《楚辞》为源;诸子散中的《老子》、《庄子》、《列子》表现出南方化的浪漫和空灵,而《论语》、《孟子》、《荀子》则表现出北方化的严谨和求实。根据《史记》记载:楚人祖先在周成王时就被分封在荆汉之域。  相似文献   

7.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碑雅》是我国宋代的一部博物类仿雅之作。它不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也是一部动物和植物词典。《埤雅》的训释内容、训释方法别具特色,开创了雅学名物研究的道路,体现了雅学的变革与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相似文献   

9.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9,(8):128-128,F0003
周文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研究专家,曾进修、工作于中国中西医药的最高学府“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他主持和参加研究的很多新药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日报》、《健康时报》、《中国医药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新闻》、《生活时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对他进行过报道。他所著的142万字的《周氏洗髓抗栓净血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轰动影响,另外还著有《未病先知》、《看破西游记》、《头痛病学》、《破析西游记——创新思维学》等多部著作。《周氏洗髓抗栓净血学》提出了生命的质量在于血液的质量学说,认为人体生病和衰老是血液中毒素增多的反映,只有排出血液中的毒素,人体才能健康,血液是人体内脏和皮肤滋润、营养、健康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10.
周建忠教授致力于楚辞研究30馀年,先后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楚辞与楚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楚辞评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兰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楚辞学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楚辞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楚辞〉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楚辞学专著10种。目前,正从事楚辞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运用、域外楚辞学及出土文献与楚辞等项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说文》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古代语言学大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许氏以降历代《说文》研究论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说文》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一、前科学时期,始于汉末,终于清末;二、现代语言学时期,始于清末,直到当代。在2l世纪,要开创《说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应注意理论创新、培植学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超 《现代语文》2006,(7):65-66
《受戒》最初发表于《北京学》1980年第10期的小说专号,随后获《北京学》年度优秀作品奖。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少女小英子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从他门的相识到渐渐地情窦初开,小说处处洋溢着清新、含蓄而又质朴天然的美感。《受戒》之美依笔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解放、风俗美和纯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兼具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宋代以前,研究者多着重于义理或字词训诂。真正较为全面地从文学这一角度来解析《庄子》,则是从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开始的。该书是宋代《庄》学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庄》学史上一部较有特色的著作。该书除了以佛学、理学解《庄》外,还特意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庄子》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比喻手法和文章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庄子》研究的新突破,并开启了明清《庄》学重视《庄子》文学色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说解字》是中外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字学巨,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说》学居于我国传统小学的核心地位。加强《说解字》的研究,不仅具有光大《说》学、弘扬民族化和国学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尤其是清代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虚词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然而直到清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判分才完全明晰,也就开始了系统的汉语虚词研究。清代最重要的虚词专著有《虚字说》(袁仁林著)、《助字辩略》(刘淇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三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每部专著的研究侧重点,三部著作既拥有各自的价值意义,同时又互相连接,形成一座从传统虚词学研究走向近代虚词学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李小山 《语文知识》2012,(2):127-129
《〈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7.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炼星 《现代语文》2004,(3):15-15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还是一部杰出的学作品,对我国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学的开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作,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在宋代政治史、学史、思想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与儒学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与《易》学关系尤为密切。他与《易》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其有解释《易》的专门述——《易义》;二是在律赋以及其他字中表达的《易》学内容;三是立身处世中所显示的《易》学精神;四是其《易》学研究对宋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