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习,英文:preview,其基本解释是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通俗一点讲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做到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课堂对话做好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预"。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作好准备,这准备就是预习。"预习"就是指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学生通过直接和文本对话,自己运用心力认真读书,自己学习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并在字、词、句和内容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读书习惯。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够通过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学习目标,并且培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正>1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高中生有一定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在课前展开预习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搜集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自觉预习的习惯,有些学生即使预习,也多停留在表面,不能为课堂学习形成有力的支撑。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预习进行必要的干预,给出预习的具体内容、设置预习的具体要求、布设预习的操作路线,这些做法对学生养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说明,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通过自身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会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刘正生 《江西教育》2012,(35):21-23
策划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因此,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然而,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  相似文献   

6.
丁秋燕 《辅导员》2011,(12):36-37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督导作用。教如何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会预习是学生走向自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预习是指学生对要讲的课作事先自学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预先的了解。众多教育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课堂知识障碍,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对老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对课文内容或教师要讲的内容进行自己学习,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课时,学生可以有准备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然而,预习这一习惯不是很好养成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预习,为此,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从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通过自觉查阅资料、工具书等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成效的好坏将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果。作为一名从教1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身边有很多教师对"预习"这一环节不够重视,要么让学生简单地抄写生字词、要么抄录几段好词好句……过于形式化,要求和目的也不够明确,达不到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先学后教"的模式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交流讨论更加充分.而预习往往要通过完成预习作业这一渠道来完成,预习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要想提高预习效果,优化预习作业设计尤其重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加强预习作业的研究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教师指导针对性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需要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指的就是预习。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预习是学生求知的一个良好开端,同时也是一种自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搜集学习资料,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有意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通过互联网搜寻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将这种搜集和整理的活动作为必要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的思维热身,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背景,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整体情感和意境。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预习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刘正生 《江西教育》2012,(12):21-23
<正>策划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因此,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然而,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  相似文献   

13.
林元富 《新教师》2021,(1):33-34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为听课做准备.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体现.农村小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有效监督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顾名思义,预先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新知进行初步的、浅显的、力所能及的理解、解释、重组、架构的一系列行为。即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放在我们教学中也是,教师讲课要先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特别在语文学科,预习现象更为普遍。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学习,是为课堂学习准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预习,他们就体会不到学习上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预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预习是在教学之前的预先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扫除障碍,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一、科学预习的形式科学课预习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教材。科学预习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正确关注和指导之下,为学生能轻松学习新课做好准备。1、资料的收集科学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小学生在课外  相似文献   

17.
李亚芳 《小学生》2012,(10):68-68
<正>"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也一样。课前自主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前自主预先,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必要环节。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呢?那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好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为预习六部曲: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实践证明,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对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使实现课堂的高效学习。怎样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兴趣引领,有效指导为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前预习就进入到有效的学习氛围中,我们在备课时所设置的课前预习内容就必须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预习这一课前准备环节来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魏建利 《现代语文》2014,(12):86-88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就是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做好知识准备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预习存在放任自流和干涉过度的两种不良现象。如何避免这两种不良现象呢?真正有效的预习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24):12-13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在课前对将要学的内容进行一个预先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助于正式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伪预习"走向"真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本文就有效预习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有效预习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