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中上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不是学生不加咀嚼地接纳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的过程。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不深,知识积累有限,他们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度探究。  相似文献   

2.
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卜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  相似文献   

3.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强调学生自主,不是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辅助工具.我在探索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写字的笔是物理实验中最简易、最方便的器材,它可以提供给学生随时随地  相似文献   

4.
朱大春 《课外阅读》2010,(10):56-57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注重的应该是学习的过程,而不再是学习结果。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探究性学习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斌 《考试周刊》2012,(24):67-67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贺剑锋 《宣武教育》2004,(10):44-45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知识.从问题情境中去概括出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数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7.
程良勤 《今日教育》2004,(12):24-25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并不是对知识的直接接受、占有和复现的过程,而是对所学知识能动地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教学情景,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把钥匙.数学学习不只是会解一些现成结论的习题——解决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探索问题能力——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探究教材内容,在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设计“就近发现区”,有目的地去增设条件发现结论,使知识不断向横纵两方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发现欲和创造欲,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探究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是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戴静 《考试周刊》2011,(90):166-167
研究性学习只是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过去被动接受变成自主探索,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研究性学习更多偏重对现有的规律性的结论推导过程的探究.以及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的探索,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基本分析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探究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研究本质的活动,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采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从而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而不是把探究性学习当作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式?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共同发展构建知识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体现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内在地融合了批判反思与探究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的乐趣,获得知识及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探究能力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值得我们探索。  相似文献   

15.
探究性学习既非一般意义下的活动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交流,知识的应用过程、升华创新的过程更离不开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探究.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要创设探索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鼓励质疑,放飞学生的探究思维。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索与研究,才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才能产生“新的结果”。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学田 《考试周刊》2011,(80):194-195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实验探究式教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充分讨论,提高自我,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探究式教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指的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原因。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现有的知识出发,通过一定的方法,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