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接近现代心理健康概念。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人群,进入到更深层面的研究,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还很少。  相似文献   

2.
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168名城市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城市教师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2)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3)教师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幸福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特质因子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受和幸福行为表现;(4)教师幸福行为表现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根据研究结果,城市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应注重教师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及关注教师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把幸福感理解为人的潜能实现,从人的发展角度诠释幸福,接近现代心理健康概念。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法以146名高中生为被试研究了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内控个体比外控个体体验的幸福存在显著差异,而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结论:(1)相关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2)内控的个体比外控的个体体验更多的幸福,而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3)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且社会支持的作用要更大。  相似文献   

6.
跨越与发展——主观幸福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命题,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幸福。主观幸福感研究始自上世纪60年代,研究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部机制,从哲学思辨转移到科学实证,从理论研究转移到社会应用,从学术研究转移到幸福感提升,激发当代“幸福革命”。早期重点是调查幸福感,主要是沿着入口统计维度进行实证调查,侧重比较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中期重点是解释幸福感,理解幸福感形式的内部机制,主要有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两种理论框架;近期重点是侧量幸福感,更加重视幸福感理论与测量的互动,建构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测量模式;现代的重点则是应用幸福感,融入社会发展体系,成为重要的社会指标,具有诊断、调整、互补、发展功能;未来的核心是提升幸福感,力图把幸福感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充满温暖的幸福体验,实现人类幸福的最大化,创造幸福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作为高职生对幸福感的理解也有他独特的一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生家庭条件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分析研究,为促进高职生生活稳定给予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德,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人际容纳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容纳他人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廉问卷对45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中三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惑、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和心理健康程度最高,一年级次之,二年级最低。(2):主观幸福疼、心理健康、容纳他人在家庭气氛、学业成绩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人际容纳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3)心理健康、积极情感、被他人容纳、人际和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宁夏大学的538位本科生(男生235人,女生303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GHQ-20问卷、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随访了13名西部高校的教师和贫困生。调查结果显示,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较低,表现为自卑、消极情绪体验多、负性情感较多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学生不同运动阶段的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运动阶段中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形研究。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运动阶段及基本心理需求皆有显著的正相关;且被试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有显著差异,运动阶段越商,主观幸福感也越高;不同运动阶段的基本心理需求有显著差异,运动阶段越高,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也越高;而且发现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参与运动的情况较女生更好且男生在自主性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归属感上高于男生。因此,运动阶段、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性,运动阶段越高,幸福感与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也越高,但要注意运动阶段与心理需求上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幸福感的探索和实践,"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意义上,作为幸福感主要成分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要素紧密相关;而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状态,又使它与幸福感直接发生关联。实际上,从内涵上审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属仲、伯之间;从溯源上考察,心理健康需要幸福感的支撑;从目标上解析,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幸福感;从结果上考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一句话,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所在。可以说,正是对幸福感的不懈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生命也藉此完成质的飞跃。显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及其要素相互促进,且已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的一种新诠释、一抹新亮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幸福感主要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视角。本研究引进与修订Keyes(社会幸福感量表》,考察其在中国人群的适应性,提供新型的幸福感测评工具并测查江西省647名大学生。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社会实现得分最高(5.74);社会扣谐得分最低(3.95)。男生、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好者在社会和谐维度上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和经济状况差者。学生干部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贡献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学业好者社会贡献得分高于学业一般与较差的学生。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幸福感结构与Keyes构想一致,但量表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和社会幸福感量表调查了安徽省352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结果表明: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但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偏低;身体状况、生活地不同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幸福感对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物质主义是个体根据自身拥有的物质财产的数量和质量来界定自我概念及成功与否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反映在对物质财富的看重程度上。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从根本上决定着幸福感能否产生。物质主义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体验到较高的外控感,有意回避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消极事件;害怕他人消极评价,倾向于采用防御性自我呈现策略;对物质财物的看重程度远远超过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知觉到较低的社会支持,因而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未能得到适度满足,由此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营造富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关注经由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带来的真实幸福和培养感恩等将有助于抵制物质主义及其对幸福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编的心理冲突调查问卷、Cawte量表和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调查531名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状况、应激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结果为:(1)过多的心理冲突可引起生理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升高;(2)心理冲突频率与应激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533,P<0.01);(3)心理冲突频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8,P<0.01)。因此,过多的心理冲突已构成应激源,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冲突问题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0年发展历程中,幸福感概念模型经历了情感模型、认知模型、主观幸福感模型、心理幸福感模型、整合模型五个发展阶段,勾画出幸福感的概念与研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具体介绍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在理论基础、研究取向及对工作绩效影响方面的一致性;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以及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文章最后指出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在内涵结构、相互关系、领域划分以及本土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教师与儿童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理论框架和对教师本体人文的关怀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指导思想,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影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这应与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