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苏 《教书育人》2006,(8):10-11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干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以往学生回答问题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学生是没有评价权利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改革举措,“淡化举手形式,鼓励自由发言”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教学中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现象而进行的阐述。从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危害(影响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和学生不举手原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良心理因素,教师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精心设计问题,客观评价问题,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提问为什么没人举手?为什么回答问题似乎总是那几个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从来不举手?不举手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素质的问题?本期会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共六位教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可举手的却寥寥无几。学生被动,教师焦急,课堂气氛处于尴尬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一时没找到回答问题的切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非常流行,且大有盛行之势,即学生不必举手,随时可以站起来抢答,经常很多学生同时起立抢答一个问题,开始声音嘈杂,分辨不出是谁在说话,逐渐有一位同学胜出,有人倡导这种自由“抢答”,有人却鲜明地指出学生应该举手按序发言。那么,学生“抢答”利大还是弊大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遇到以下种种情况:提问话音未落,便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有时候没有发现某学生举手而叫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学生就会不高兴;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种学习形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从小学高年级起,或者说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8.
“常规”这是在过去放学或教学研究活动中常用到的字眼,一节课如果没有常规方面的训练.就不能称其为一节成功的课。有疑问或回答教师的提问,须先举手,经教师允许后,方可起立发言。至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举哪只手合适.甚至举手的高度都有一致的要求。另外,坐姿、站姿都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坐如钟,站如松”一点也不夸张。学生在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中度过了一课又一课,生怕有一点不合常规。这些方面确实束缚了学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校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举手的人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提出问题后,竟无一人举手。这一尴尬的局面,恐怕有不少教师都遇到过。出现这种现象,据我了解主要有如下原因:有人认为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手举得高高的,是幼稚的表现;有人认为一旦举了手,如果回答错误是很没面子的事;还有人认为举手是出风头;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位教师讲的是"爱情"这一主题。授课过程中,她先让学生表演了以"早恋"为话题的心理剧,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吗?"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教师显得有些着急,一再鼓动学生举手。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了手,教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走向他,急切地期待这个男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英国伦敦一位小学六年级教师,介绍了他改革课堂教学,尝试结束举手回答问题方式,鼓励小学生围绕课堂教学问题自由对话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问题一是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了问题二,郁闷。初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题,学生举手如林,争着回答问题;初二的课堂上学生则老成持重,举手回答问题的稀稀拉拉;初三的课堂上则老气横秋,有那么三两只手举起。是结果也是原因的问题是三,厌学。厌学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两极分化,学习困难的学生便大批地制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2007,(10):79-80
近日,英国发布首份落后生诊断报告。英国的一个官方“指南”建议教师不要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因为这对那些安静、本分的学生不利,而且是他们学习进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问题已得到了解决,还有学生在举手,思考仍在继续的情况,他会说“我还有一种想法,不知是否正确”或“不知我的这种思路对不对”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每当老师提出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前面的学生多,后面的学生少。尤其是公开课,授课教师为了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证明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总是将后面的学生“暂时忘记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看到的情景是前面、中间的学生“交头接耳”,慷慨陈词,场面火热,而后面的学生则默默发呆,  相似文献   

17.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1.精心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恰当得法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问题提简单了,学生即使满堂举手,众口齐答,亦不过徒具形式;问题提难了,学生难于回答,思维受阻,只有等待教师揭示谜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适时提出问题,设置疑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一位教师发现上课时举手的学生很少,于是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在上课时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在学生的一篇周记中,他偶然发现了学生举手少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名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上课要举手发言,我是很想举手回答问题的。但一看我们的语文科代表很多时候都不举手,我有什么资格举手呢?"原来,很多学生在举手之前都把目光先瞄向语文科代表,他们认为,在语文课上,语文科  相似文献   

20.
一、浮躁现象反思 1、合作不应是教师的授意,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问题提出后,教师就发出指令: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这时。本来还积极举手想发言的学生一下没了兴趣.就像泄气的皮球趴在了桌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