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和俄共曾经设想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并在十月革命后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苏维埃政权初期多党联合执政的短暂试验,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苏俄政党体制最终从多党联合走向一党制,主要是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决定的。后来,斯大林把一党制绝对化,而又忽视一党制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使这一体制产生了许多严重弊端,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经济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并付诸实施,对苏维埃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我们今天学习列宁这一重要思想,对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实现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无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巩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在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国际矛盾、争取持久和平的外交思想。在这一外交思想的指导下,苏俄利用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开展高度灵活的外交活动,打破了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局面,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维护了战后的持久和平。列宁的这一外交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列宁把教师这个阶层称作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号召教师将自己的活动与党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18页)。列宁的遗训是苏维埃教师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苏维埃国家培养师资的重要依据。关心和爱护教师是列宁的一贯思想。苏维埃国家遵循列宁的教导在培养社会主义教育干部,建立新的师范教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小私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同时,列宁为了保证苏维埃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出了加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管理,发挥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引导作用。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路对于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对搞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人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人权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而创立的符合本国国情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初步考察列宁人权思想总体面貌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人权思想与实践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所具有的时代启示,以丰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列宁亲自领导的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巩固苏维埃政权,一九一九年三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为这次大会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规定了俄国无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苏维埃外交思想是在十月革命后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列宁在苏维埃外交领域的探索和贡献不仅在于他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更在于在20年代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在战后资产阶级和平主义初露端倪之时即看到这一不同于传统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的追求并客观阐述了它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列宁对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认识为苏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列宁后期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读《列宁后期思想探要》顾海良在走向21世纪之际,反思本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曲折过程,是极为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俞良早教授的新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对十月革命胜利后7年间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权的伟大尝试,也是第一个被运用于实践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列宁创建了由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法制监督组成的权力监督体系,为遏制权力腐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权力监督思想: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健全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实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治标治本一体发力;推进衔接贯通党纪国法,划定权力行使边界。  相似文献   

11.
列宁对苏俄党政机关中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他认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沙皇政府专制的思想毒瘤、人民群众偏低的文化素质是产生官僚主义的四大根源。根据苏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列宁提出消除官僚主义的四大措施:推行民主公开制度,打造透明政治,让官僚主义无所遁形;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治官僚主义;健全社会法律制度,为反官僚主义提供锋利武器;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消除官僚主义的滋生土壤。列宁反官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反庸反昏、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制定了新宪法,统一了立法权,确立了最高苏维埃体制,从而消除了苏维埃政权之初立法职权分散、法出多门的不正常现象.这一时期,苏联还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制度,为活跃苏维埃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体制的框架基本定型的时期,后来的所谓改革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修补和完善,总体上并未超出这个框架(戈尔巴乔夫后期除外).  相似文献   

13.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破坏了人民民主制度。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是影响苏联剧变的综合因素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苏联剧变标志着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败亡。党内长期缺乏健全的民主制既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导致苏联式社会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曾经在20世纪中期盛极一时,之后逐渐式微与淡出,甚至被人遗忘,而随着全球化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它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既是西方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苏联和亚洲学者所热衷的课题。在西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不仅有着曲折、波动的复杂过程,而且在该理论原创性和现代意义方面也有着激烈的争论。在苏联,从斯大林的片面化和抽象化时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向列宁著作的复归再到八十年代新思维倡导下理论的解放无不彰显出对列宁理论的褒扬。在亚洲,日本和我国学者也纷纷对该理论进行追问,从而探出自己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从其成效来看,效果是明显和突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背离了列宁的正确主张,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六十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从而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联干部制度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干部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苏联政治进程重要的内容之一。布尔什维克党建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奠定了苏联干部制度的雏形,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初期,干部任命制原则取代民主选举制原则,权力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机关建立起来,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方式逐渐定型,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的干部任命制度——官职等级名录制得以建立。苏联干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最终导致产生了官僚特权阶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描绘的社会公有产品的分配蓝图。在具体论证和建立社会保障新体系的实际工作中,列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世纪末开始,列宁一直关注俄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领导无产阶级争取各项社会保障权利。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过程中列宁逐渐形成工人国家社会保险思想,并对后来苏联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经济模式在苏联确立之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苏联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而选择了斯大林经济模式。这一选择绝非偶然侥幸,而是众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而致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些因素体现为经典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理论的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过、国际资本主义对苏俄的危胁、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以及列宁逝世后苏共高层领导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态度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是苏共历史上的闪光点,列宁对民主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在其政治遗嘱 中得到了很好例证。对列宁时期的民主的刻意遗忘和抛弃,对列宁精神的忽略和遗弃是苏共失败的诱发始 因。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之后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内经济政策,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新经济政策却在1929年被废除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将从列宁对待新经济政策的产物"耐普曼"的态度去更深层次的探讨列宁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从而分析一下新经济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