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在不对称信息下的技术交易的过程,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通过对交易双方技术交易合同的分析,在技术交易合同中设计了一个信号模型,从而通过在合同中加入一个技术类型信号优化了技术交易的合同,提高了技术交易合同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省2000-2006年技术合同交易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东技术合同交易量逐年增长;技术合同交易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合同为主;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金额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
以技术合同成交额为研究指标,首先总体分析我国技术交易发展态势以及四技合同成交额增长情况,并具体分析30个省份的技术交易状况,在此基础上选取8个技术交易发达或增长快速地区作为发展样本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技术交易已形成了以技术服务为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紧随其后的梯次发展格局;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职称导向对技术交易影响较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入分析云南技术市场发展情况,201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量保持高位运行,技术开发合同仍是技术市场交易的主体,计划项目入市交易是主要支撑,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领域技术交易引领发展,昆明市位居全省技术市场交易榜首,各类技术合同交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了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技术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技术合同谈判是指技术商品的供、需双方或通过其委托代理人就某项技术商品的交易所进行的实质性洽谈活动。技术交易能否成功,技术合同能否签订,取决于谈判工作的成功与否。技术合同谈判是一门技术,它具有某些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和要点;技术合同谈判也是一门艺术,同一个谈判对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只要这种目的和要求是正当的、合法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一)技术合同谈判的特点技术交易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合同谈判同一般的商贸谈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技术合同谈判持续的时间长。技术合同谈判通常是一个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4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的技术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获取能力的比较,以及2000至2014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技术交易额走势和技术交易合同构成变化的分析,发现了各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构成与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技术转移水平的差异和变化,据此提出了优化技术创新体系与激励各创新主体的政策并举,以提高山东技术转移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烟台技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其发展初期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市场交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合同中大额合同比例不断增加。但烟台技术市场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文章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设想了烟台技术市场今后五年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原有计划体制下技术创造与产业应用之间严重的"两离皮"现象,中国开始了市场化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而"技术市场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先对技术市场方案出台的历史背景和理论逻辑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利用技术交易合同的相关数据对技术市场方案进行绩效评估.从合同数量或资金总量来看,改革以来技术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配置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从技术合同的交易结构来看,知识保护不力或许构成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技术合同交易活动,提高技术交易质量,依法保护技术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省科技厅2012年下发的《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做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玉溪市技术合同登记站加强了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积极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0.
技术市场:功能的局限性与适合交易的技术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交易的信息非对称性,信息不完全性,公共物品属性,技术产权的易逝性,技术合约的不完全性,技术市场参与人的有限理性等特性,决定了技术交易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技术价格调节不能使技术市场出清。因而,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决策者必须根据本身的内在特点,决定一项技术是通过内部创新来实现转化,还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本文从渐进型创新-急剧型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两个维度,将技术成果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其通过技术市场交易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技术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建设的重要条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是对技术合同文本从法律上、技术上进行审查,核定其技术性收入总额,分类予以登记,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奖励的行政执法行为,是国家科技行政主管机关实施技术合同管理、促进技术市场及技术交易健康发展、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贯彻落实的制度。本文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的行政属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技术合同违约案件数量随技术交易数量与金额的上升而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从技术和技术交易特有属性、制度环境、以及交易双方的战略行为等风险因素角度出发,分析了以上因素对技术许可的影响,并从监督机制的方法和有效性角度,探讨了如何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吴卫明 《情报杂志》2006,25(12):18-21
电子合同是合同的一种重要形态,同时又与传统合同具有一定的差异。电子合同在降低信息成本、增加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法律制度环境也更为敏感。应对电子合同进行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立法的路径,以达到立法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认证制度,能够降低电子合同交易主体身份信息的鉴别成本。  相似文献   

14.
影响技术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技术市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市场,由于技术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技术市场出现诸多异于其他市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文章利用威廉姆森的启发性模型,从技术交易的高额交易费用入手,分析了技术市场的规模和边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俨然已经成为某种商品,相应的,技术市场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完善。建立有效的技术市场能够促进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市场中,交易双方对信息的了解存在不对称因素,使得技术交易存在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影响了技术市场的发展。现本文就主要通过分析技术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成因,来探讨其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邹小燕 《预测》2006,25(5):65-69
合同交易是电力市场的重要交易方式之一。在单边开放电力市场中.针对谈判型长期合同,构建了发电公司与交易中心的序贯不完全信息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求解模型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合同能否达成主要取决于交易中心对发电公司单位发电成本的估计。最后提出设计有效的实时电力市场竞价机制,鼓励发电公司揭露其真实成本,有利于电力长期合同的达成,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市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对技术合同的研究,涉及技术科学、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的理论。无论是经济学家长期对技术的经济学研究而形成的《技术经济学》,还是近期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所形成的《法律经济学》,均未对技术合同的经济学问题给予清晰的论述。本文并非立意要创建一门新的学科《技术合同经济学》(关于建立技术合同经济学,本人将另文论述),而是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实技术交易中产生的技术合同经济问题,进行探讨。拟借用微观经济学经典的均衡、最大值和效率的概念,对技术合同中技术需求方(以下简称需方)技术选择的最适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一个地区的技术交易规模应是其全部出让技术金额与全部吸收技术金额之和的一半,并通过对技术需求,供给,中介等方面诸多因素与技术交易规模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技术交易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专利许可交易的微观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利许可交易是专利制度下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专利许可交易的微观经济分析,指出专利许可交易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并明确了在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两种情况下许可交易双方的最优策略和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提出了专利许可交易的边际成本控制机制、技术拍卖数量机制以及专利价值信息的泄露原则。对专利许可交易对R&D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强专利保护制度下专利许可交易方式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专利权人的获利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实现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技术市场交易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我国科技技术市场交易的情况,2001-2005年我国枝术项目成交项逐年增长,2006年有所下降,2007年又有上升;单个项目成交金额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07年的100万;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0.71%增加到2007年的0.9%;企业是技术市场最大的输出方和吸纳方.技术项目交易排第一的是技术服务,其次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为最少.技术交易合同金额排名前十名的省市,占交易金额总量的81%.区域间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很不均衡,应引起我国科技界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