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艺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的特点就是要将纯文学研究扩展为图像以及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其实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对大众生活的影响,绝不在纯文学之下.中国的曲艺界,在2006年前,可以说是东北人的天下.  相似文献   

2.
陈连升 《中国广播》2008,(1):72-73,71
我从小就爱听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可以说是听着他的相声长大的。他的相声风格清新、含蓄优美、寓庄于谐、亲切自然,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小时候我曾想:如果有机会见到侯先生,近距离接触—下,目睹一下他的风采就好了。哪知道,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曲艺组,我的愿望实现了。我不仅见到侯先生,还采访他,为他做录音、做专题,并且和他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3.
张永熙     
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永熙,北京人,生于1922年12月,原名张宝康。自幼家中贫寒,9岁时拜相声名家赵少舫为师,三个月后即上台演出,一举成名,听众赠送艺名“小张麻子”。青年时的张永熙不仅能娴熟地演唱各种戏曲、曲艺唱段、唱腔外,还能操京胡、二胡、三弦和打击乐器,这为他后来演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业余作者,有时也创作相声。近日写一则相声,先后送到几家报刊———不论市报还是省报,不论日报还是晚报,也不论报纸还是刊物,编者连看也不看一下,就都“异口同声”地谢绝:“我们不用相声。”目前全国拥有几千家报刊,可除《曲艺》杂志外,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均不刊登相声,不知这是哪家的规定,更不知何故,实在令人不解与遗憾。与其说是报刊的无奈,毋宁说是相声的悲哀。现在相声很少,且质量不高,这是大家的“共识”。若问为何相声不景气,甚至“每况愈下”,除了其它种种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对于曲艺的具体品种比如相声、评书等,应当说是比较喜爱又比较熟悉的。但对由这些艺术形式统属的艺术门类——“曲艺”,则充满了误解与偏见。读完吴文科的新著《中国曲艺艺术论》,我深悟“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吴著可以说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曲艺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神农尝百草     
《大观周刊》2006,(29):53-53
神农氏,上古时传说中的炎帝,农业、医药发明人。神话中说他是牛头人身。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民间流传着:神农有一个水晶镜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出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相似文献   

7.
要提笔写许淇先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心中,用“大师”、“大家”,甚至“泰斗”来喻其分量毫不为过。作家、诗人、画家,60年的笔墨春秋,许淇先生在咀嚼塞北风沙的日子里,汲取草原天地之精华,倾洒腹胸经纶之荟萃,成就了他著作等身、画页满廊的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知名作家、画家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8.
楚天 《湖北档案》2003,(12):24-25
夏雨田的事迹感人至深。作为我国相声界第一位大学生,他全身心投入曲艺创作和演出,不断创新,成为新相声的开路人。他数十年顽强奋斗。服务人民,成就斐然。他深入生  相似文献   

9.
话中有画     
“你一个人收1元,还有你肚子里的孩子呢?” 海口一位怀孕的准妈妈乘车时遭遇一桩怪事,一中巴车售票员态度恶劣,竟称她肚子里的孩子也要买票。  相似文献   

10.
烸铂 《档案天地》2014,(9):35-39
正赵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相声表演艺术家。1968年下乡到兵团三十二团五连。当过农工、开过拖拉机。曾创作表演革命故事等曲艺节目,多次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好评,是兵团的优秀曲艺演员之一。1976年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同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1985年,曾荣获中国十大笑星称号。名字的由来其实赵炎本不叫赵炎,他叫赵  相似文献   

11.
从50年代起,马季(1934~2006)就在广播里逗人们笑;80年代,又在电视里逗人们笑。他还发明了小品,参予设计了头几届的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回忆起他,人们应该微笑。在相声界,马季承前启后的地位无可撼动。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东北,相声门中人对他心悦诚服。有些争议声来自部分相声爱好者:关于由他开创的歌颂型相声,把相声推向电视的功过,与师傅侯宝林的关系,以及“马家军”在相声衰落中的责任。不管怎样,马季是新社会的人,他说了50年的新相声,是新相声的一代宗师。他的个人荣辱,也都关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广播》2008,(1):I0005
由河北电台主办,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电台、河北省曲艺家协会联袂举办的“东西南北中”笑星相声大会2007年12月14日在石家庄成功举办。刘兰芳、李金斗、魏文化、刘伟、李建华、孙镇业等六省市众多曲艺名家同台献艺,演出了精彩节目。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牛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听说有人指责冯巩是“相声界的叛徒”,原因是他冯巩不循传统相声的规矩,搀和了小品等表演形式的一些东西到相声里,弄成了一个所谓的“泛相声”,使传统的相声变了味。 娱乐界的消息且当笑谈。联系到媒体,我们发现媒体的好多表现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不少台(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由“播”改成了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听说有人指责冯巩是“相声界的叛徒”,原因是他冯巩不循传统相声的规矩,搀和了小品等表演形式的一些东西到相声里,弄成了一个所  相似文献   

16.
我叫郭德纲     
如果说去年夏天,”超女”给国人奉上了一道茶余大餐,那么,冬天来临的时候,33岁的天津演员郭德纲带着他的德云社又挑起许多人笑的神经。人们主动跑到小剧场,但更多人是通过网络去听几乎已被遗忘的相声有人说,他拯救了相声,也有人说,郭德纲热只是一把虚火;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许多人欣喜相声枯木逢春,也有很多人开始预测郭德纲现象何时“寿终”。郭德纲说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说的相声会突然这么火,就像我们已经忘了相声原来是真能让人发笑的。我叫郭德纲  相似文献   

17.
纵向来看,相声艺术的发展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相声最初的发展中,相声艺人不仅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而且通过反串的方式参与戏曲演出;在1949年以后,相声演员着力推陈出新,"传统相声"的演出空间被大大压缩,相声作为"语言艺术"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而与戏曲、曲艺的关系日渐疏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郭德纲及德云社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人接续传统,上演大量传统相声,并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参与戏曲演出,同时也恢复了过去班社体制,体现出较为明确的接续传统的艺术追求。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声来说,接续传统应集中于艺术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段子及传统的表演技巧,并以审慎的态度剔除"传统"中的不良成分,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实现艺术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仿佛眨眼间,在2005年岁末老百姓的话题里蹦出了一个说相声的,他叫郭德纲。网络上、报纸上无处不流传着他的故事和他的相声段子。  相似文献   

19.
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形式 ,曲艺形式的繁多为我们办好广播曲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也决定着广播曲艺的多样性。早在广播事业的初创时期 ,曲艺节目便在电台播音中占有相当比重。据当时的资料显示 ,在每天的播出节目中 ,曲艺节目的占有率约为70 %。几乎一打开广播就能听到 ,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像相声、大鼓、弹词、评书、单弦等都有播出。广播为曲艺的发展不仅提供了除“撂地、茶社、剧场”之外新的演出阵地 ,也造就出一批批著名演员 ,曲艺也呈现全盛时期。如马增芬的《玲珑塔绕口令》 ,骆玉笙的《剑阁闻玲》 ,徐丽仙的《年轻的…  相似文献   

20.
张元济 (公元 1867— 1959年 ),近现代最重要的出版家、编辑家之一,然而提起他,知道的人却不一定很多,因为他一生没有为自己留下一部专著,而他编辑的著作和他的编辑思想至今让人受益;他提携、培育的后生如胡愈之、茅盾等至今令人仰慕;他毕生倾注的事业——商务印书馆,由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成长为全国的出版中心,至今生机勃勃。冰心先生称他是“传播知识的大师”,叶圣陶先生说:“……商务的气魄所以这样大,是跟编译所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分不开的”,茅盾先生说“将来的历史将纪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而张元济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