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收藏》2016,(9)
正宁波博物馆藏有3件造型较奇特的越窑青瓷,分别是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唐代越窑秘色瓷莲花托盏、北宋越窑三足蟾蜍伏莲水盂。如不做深入探究,一般人不易完全读懂它们的文化内涵,为此,笔者特尝试进行解读如下:罕见的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图1)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是鸡首壶中的一件稀罕物,整体造型独特,为西晋同类鸡首壶中所罕见,目前国内仅见此一件。此壶1995年在浙江余姚市肖东五星墩出土,通高24厘米,口径11.8厘米。盘口,矮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2,(19):185
全球限量震撼发行存世紫砂画珐琅的史实记载根据道光十五年(1835年)《珐琅玻璃器宜兴磁胎陈设档案》记载,乾清富端凝殿所藏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茶器共有20件,除咸丰四年(1854年)赏皇后御用的包袱式壶一件外,其余19件中除小型提梁壶或为文房水滴外,其余均为茶器,其中紫砂壶4件。这些宜兴胎画珐琅茶器,深受雍正、乾隆喜爱,代代相传,无一件外流,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稀有珍宝之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3.
程龙伟 《收藏》2012,(9):102-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图1)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图2),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早的铜“投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早的铜“投壶”三只雄姿威猛强劲的矮足独角犀,背上驼着一件两侧各附有一铺首衔环、遍体饰以生动流畅细线变形山字花纹的平口深腹圆筒(见图)。这件造型别致的三犀足筒形器,是考古工作者于1974在河北平山三汲乡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其整个器形古雅厚...  相似文献   

5.
贵族的游戏     
正投壶,原本不是游戏,是国家的礼仪。《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此等游戏,圈子很小,古代仅在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们宴饮或雅集之际。人们从容安详,讲究礼仪,吟咏诗文,款款戏耍,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贵族游戏。人们站在距"壶"一定距离之处,一手拿一支无镞之箭,投向"壶"口,以矢投入  相似文献   

6.
说半月形壶     
刘夫德  李凯 《收藏》2007,(8):123-123
在陕西宝鸡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1958年发掘出土了几件仰韶文化精美彩陶,其中一件壶高15.6厘米,长24.8厘米,正面作半圆状,有两系耳,高颈口,腹饰规整的网状纹,网边饰有三角形边饰(图1)。有人提议该壶应称菱形壶,有人则表示反对。此器形何以如此别致,是模拟船形,抑或模拟菱角,或者另有所象?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体育工作者指出:北京中山公园内“来今雨轩”北面的十字形亭子,叫“投壶亭”(见封二)。我想,“投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的一种娱乐活动,也可算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独特的项目之一,中山公园曾是封建皇朝的社稷坛,既然有亭,必然还会有“壶”、“箭”、“算”、“马”等投壶用具。为此,我特意走访  相似文献   

8.
朱素珍 《收藏》2016,(5):66-69
宁波博物馆藏有3件造型较奇特的越窑青瓷,分别是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唐代越窑秘包瓷莲花托盏、北宋越窑三足蟾蜍伏莲水盂。如不做深入探究,一般人不易完全读懂它们的文化内涵,为此,笔者特尝试进行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冰壶投壶技术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咨询法、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以当今世界女子冰壶强队瑞典、加拿大和中国3个国家的女子冰壶队为研究对象,借助录像并利用冰壶统计软件对2009年的女子冰壶世锦赛、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和欧洲锦标赛3支队伍的投壶技术运用情况和基本打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投壶技术扎实,加拿大队慢壶投进、保护突出,瑞典队经验丰富、配合默契。均衡的投壶技术,体现了现代冰壶运动高水平竞技的特点,了解各强队的投壶技术特点,为我国冰壶运动队战术战略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大师论道     
《收藏界》2009,(3)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芝莱,宜兴人。代表作品有"春亭壶"、"觚菱提梁壶"、"双色竹段茶具"、"线云壶"等,为紫砂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朝春 《收藏界》2015,(1):113-120
锡都博物馆位于世界锡都——云南省个旧市,它是滇东南锡文化、青铜文化的收藏与展示中心,其收藏和展示的青铜器精美绝仑,别具一格。锡都博物馆原名为个旧市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11月4日,2008年11月14日更名为锡都博物馆。该馆现收藏有两千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16件、三级132件,汉代提梁壶、铜俑灯(又称“三枝铜俑  相似文献   

12.
何寿松 《收藏》2008,(8):82-82
1995年左右,我在浙江兰溪的一个章姓人家看到一把青瓷提梁式残壶,壶嘴断裂,壶盖缺失,提梁穿口破损。大概是章姓前辈觉得该壶较为名贵,或是祖传物品有纪念意义,光绪戊申年(1908年)曾到银铺用银镶之,底部银皮上有“通议第章,龙最哥窑制”字样,并有一银铺印“久和昌”“丙”。笔者因初涉瓷器收藏,粗略了解哥窑为宋元间五大名窑之一,但至令未知窑址,为陶瓷界一谜。因此一看到该壶底邮有“龙泉哥窑”字样,欣喜若狂,遂以当时半月工资购藏了此残壶。  相似文献   

13.
田宪孝 《收藏》2007,(12):130-131
泰山脚下一群壶友,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残破了的紫砂壶却视如至宝,经过精心修整 ,破壶每每化为一件件精美的藏品。  相似文献   

14.
徐青 《收藏界》2014,(10):148-151
作品简介:以圆珠为钮,壶身、壶嘴昂首挺立,半圆把,无斜肩,内凹口,鼓肜壶身渐敛底。壶式巾清道光同治年间砂壶名家邵友廷创制,线条圆润流畅,手感舒适。作品简介:采用黄龙山纯矿紫砂泥料红皮龙为原料,此壶以方为基,体现壶之刚正端庄,壶嘴则以方引圆,方圆结合,给人方正敦厚之感。壶之提梁又将整壶的精气神提了起来,苍劲而挺拔,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5.
尹建光  李铁军  刘小放 《收藏》2014,(21):46-51
1991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文物管理站和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在代钦塔拉苏木(乡)抢救清理了9座被盗掘的辽代墓葬。其中三号墓的墓道上被挖了很大的盗洞,所幸墓室没有被破坏。出土了多件精美的器物。虽然没有发现墓志铭,但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仍可判断这是一座辽代(契丹)(916~1125年)早期墓葬。此墓的随葬品按其材质有金、银、铁、陶、瓷、木器及丝织品,其中陶瓷器34件(套),现藏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均为辽地窑口烧制。器型有穿带壶、鋬耳壶、鸡冠壶、注壶、温碗、梅瓶、板沿洗、盏及盏托、罐、盘、碗等。现选择几件精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收藏紫砂壶多年,尤其对蛋包壶这一壶型情有独钟。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邵大亨是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清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  相似文献   

17.
两件汉代博具介绍杨波六博是战国至汉代时期非常普及的一项娱乐项目,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反映了这项活动在当时的普及程度。据文献记截,秦汉时期的博具主要由博局、棋子、著或组成,这...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7,(8)
吴镇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点评秦公壶:这件秦公壶,通高42.3厘米,是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圈足  相似文献   

19.
鎏金刻纹铜鑑与周代的射侯1974年,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的岛王沟村,出土了一件战国时代的鎏金刻纹残铜。在这件残刻纹中,除了狩猎、刈禾、祭祀、乐舞、燕餮等图案外,在第二层还有一个呈长方形的双重图案,这即是古代射礼中常见的射侯之侯(见图1)。侯,即箭靶。是...  相似文献   

20.
壶艺与茶艺犹如篆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如影随形。治印业当选田黄,制壶莫如紫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喜欢喝茶的我也喜欢收藏茶壶,尤其是谈曙君的紫砂壶。我收藏的谈曙君紫砂壶有大容量僧帽壶、龙头一捆竹壶、合苓壶、南瓜壶、大彬壶、大彬提梁壶、仿明洋壶、四方抽盖壶等等。把玩他的茶壶就像欣赏古代的文人画,温而不腻、淡而有味。大容量(3600毫升)僧帽壶,壶身以泥片手工镶接处线条刚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