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民画报》主编徐步曾提出“封面决定论”,他认为杂志是否对受众有吸引力,关键就在于杂志的封面.对于封面的设计排版能够直接映射出创办者的理念与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杂志封面在杂志的定位与综合影响力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分量.韩丛耀等人对《新周刊》的封面做了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证实了视觉转向是后现代的一种叙事性象征.基于此,笔者以语言学中的多模态话语为理论支撑,分析杂志封面视觉符号,从而管窥杂志封面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2.
刘静 《新闻传播》2014,(2):23+25
本文将以《新周刊》为个案,选取《新周刊》品牌建设三个特点,探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周刊》品牌化发展道路以及对我们期刊杂志的借鉴意义。创刊于1996年的《新周刊》,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新锐杂志,在经历了十多年不间断的创新和摸索后,其品牌发展及品牌推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新周刊》品牌核心要素的建立及维护,对这个典型媒介品牌进行解读。文章涵盖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新周刊》品牌的内容特色进行分析。第二个部分对《新周刊》特色封面进行解读。最后一个部分针对《新周刊》的市场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周刊成功的原因1.人情味互动@新周刊的互动不单纯是为提升微博影响力,其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用户参与杂志内容的生产,并最终将互动结果落实到印刷版杂志的版面内.(1)微博互动成为印刷版杂志的内容.例如2009年11月15日,《新周刊》第311期专题封面:"反动词汇:剩女——她们选择了剩下他们",这次专题封面的确定,是通过在微博上与网友互动征集而来.这是《新周刊》首次利用微博作为平台进行杂志内容的生产.这次互动的形式为直接评论以及私信,其互动过程,不是以《新周刊》官方微博发起,而是以《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的微博与粉丝互动.  相似文献   

4.
期刊览要     
《中国新闻周刊》2001,(32):69-69
广州出版的最新一期《新周刊》刊发封面专题章,题为《婚姻股》。  相似文献   

5.
《新周刊》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 州出版的《新周刊》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 ,并以“敏锐、新颖、图文并重和第一手资讯”作为其风格。在渐火的中国周刊中 ,《新周刊》剑走偏锋 ,以“新锐”着眼 ,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在书摊一大堆杂志中 ,你能很容易发现它扎眼的封面。而文内泼辣的用笔、精美的选图、艺术的着色 ,不断地给读者传输着新鲜、惊诧、畅快……但同时也传输着含混、躁动……《新周刊》的新锐风格也许代表了一种潮流 ,但并不代表素养或权威。1996年8月18日 ,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周刊》创刊 ,一个月后 ,该刊改…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09,(21):23-23
《新周刊》2009军6月 300期 特大号 15.00元 这期《新周刊》的封面是红色的,已经办刊三百期了,实属不易,会继续关注该杂志的400、500期,只有稳定连续的杂志才是真正的杂志呀!  相似文献   

7.
于宏 《现代出版》2013,(4):59-61
封面图像作为辅助期刊文本的视觉语言,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关键作用。《装饰》5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视觉图像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造型阶段、装饰造型阶段、抽象造型阶段,封面设计图像演变特征鲜明。《装饰》在与社会互动的不断变化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感受,引领设计类期刊图像审美形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融合新闻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图表、动画等不同的媒体形态集中到一篇新闻作品中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旨在提高信息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014年1月5日,《博客天下》官方网站特别策划了一期封面故事“重庆危险女童杀机与拯救”,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可视化传播手段,本文以此为个案,分析融合新闻在新闻类期刊中的探索与应用,并指出对我国期刊行业视觉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民国期刊的封面图像是特定类别出版物文本风格的转译,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有效媒介,封面图像在时间与事件的框架中拥有特定的语境.文章以《文学》月刊创刊号封面图像为主线,联系《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十二月号、《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的封面图像进行深入探讨.以风格分析为入口比对三本杂志的文化定位、创刊与终刊的时间与事件以及先后面向公众刊布的图像.由此进一步解析文人办出版背景下左翼期刊封面图像试图传达的信息,同时分析影响其图像风格形成的因素,复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出版相关事件的上下文,用艺术史的视野观照特定时代下思想的视觉表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这一问题成为视觉修辞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上给出回应。刘涛教授的《视觉修辞学》一书立足于视觉修辞的学术史研究,从修辞理论与修辞方法两个维度出发,旨在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分析范畴,而是重返视觉修辞的现实语境和传播场景,强调从视觉文本转向视觉实践(visual practice)的修辞研究取向,并在本土经验与理论话语的勾连结构中思考视觉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萨梅尔·约翰逊认为“杂志是典型的冲动型购买品。”《新周刊》正是将专题报道通过大标题、图片等呈现在封面上.意图形成杂志的显著卖点。  相似文献   

13.
张晓源 《图书馆论坛》2006,26(6):113-118,298
通过事实数据,比较分析了《图书馆论坛》与《新周刊》的专题策划。《新周刊》通过层次金字塔结构的专题策划,以“主题”“聚焦”“概念”三层次构建了一个刊物与社会生活的传播互动模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图书馆论坛》通过专题策划,以高素质作者、高质量论文和高密度特征推出“图书情报专家学者论坛专辑”,具有“观点领袖”传播模式特征,在全国图书情报界形成了影响力。《图书馆论坛》的专题策划能否达到《新周刊》层次金字塔的第三层,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对社会舆论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报刊纷纷进驻微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微博化生存实践,效果如何目前尚难预料。本文主要从报刊微博化生存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更多的报刊微博化生存提供借鉴。 报刊微博化生存大幕拉开 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在新浪微博上进行微博传播做得比较好的报刊,有《新周刊》、《看天下》、《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具体详见表1,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底。  相似文献   

15.
杂志封面图片中的视觉传播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睿娜 《东南传播》2013,(12):59-62
全球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我们的“视觉时代”,我们被海量信息所淹没,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通常情况下比文字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实体媒体都转变编辑方式,把大量图片放在最显眼的板块,杂志也不例外.杂志封面图片就是一张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名片,越是新颖独特的封面图片,越能提高杂志的销量,增加杂志的读者群,这便是视觉传播的运用.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通过视觉分析来阐述封面图片的设计,其中从视觉紧张和视觉引导方面来详细阐述其视觉传播作用;文中还运用视觉建构的几种模式来举例分析杂志封面图片怎样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并增大受众群.本文中最后列举两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杂志,分析其之所以畅销的封面图片因素,进一步完善封面图片中的视觉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16.
2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总第197期)杂志封面上,突出刊发了《50而富》的章题目,其中“5”和“0”的字样,杂志社富有创意地各用一张放大的百元版人民币设计而成,极有可视性和冲击力,但笔认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个富有创意的封面十分不妥,是违法的。  相似文献   

17.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惠龙和 《今传媒》2010,(1):79-80
城市广播电视报从全国来看大都处于经营困难、步履维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徐州广播电视新周刊》(以下简称《新周刊》)经过2006年以来的整合和调整,在2007年成功推出理财专版、教育专版的基础上,2009年,《新周刊》又适时推出了健康专版和房产专版,走出了一条城市广电报依托传统优势,做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专版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介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当今社会由视觉文化所主导,而视觉文化正在经历虚拟性转向。从19世纪的电影到20世纪的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动态的、综合的视觉文本传播、接受和理解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口语文化和印刷文化,视觉文本所产生的“惊颤效果”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想象力与现实感的迷失。  相似文献   

20.
过去,谈到《新周刊》,我们认为它是一本杂志;谈到《南方周末》,我们称其为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指的是中央电视台.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传播渠道也涌现出来.网络,手机,ipad等等都是风头火热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