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知识林     
中国新闻奖对消息写作的要求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但丝毫不放松对写作水平包括文风的要求,人选作品特别是获一、二等奖的作品,不说洛阳纸贵、街巷传诵,至少应叫人啧啧赞叹。从参评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看,落选作品甚至个别人选三等奖的作品存在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已经见诸报端。作为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我参加了报纸、通讯社类消息、评论作品的评选。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年度优秀作品最高奖,各新闻单位无不想金榜题名,无不推荐本单位的最好作品参评。作为评委,可谓“骊龙选珠,颗颗明丽”,而由于获奖数额限制,又不得不“深夜九渊,一取万弃”。虽然难免有遗珠之憾,但研究一下入选者何以入选,落选者何以落选不仅对改进参评作品的选送,而且对改进新闻写作,都不无益处。下面我就消息的评选和写作讲3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选题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性强。医生开“大处方”是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疗卫生行业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放在第一位。揭露这一问题往往很难,难在不容易抓到具体事实。这篇消息的作者从一个普通患者的经历入手,抓住连医务人员都说“药开多了”的个例…  相似文献   

4.
读过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江泽民自费购书送一汽职工》,掩卷而思,眼前闪现的是那一幅幅人物活动的画面,耳旁回响的是那一句句真情浓浓的人物语言,确有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快感。如果把这篇获奖消息比作是一幅反映中央最高领导与基层职工情深意浓、有声有色的速写画,是不以为过的。 近些年来,为了克服新闻作品枯燥、呆板、干瘪、老套的痼疾,新闻界一些同志不断呼吁要写“视觉新闻”、“现场新闻”。笔者认为,“视觉新闻”也罢,“现场新闻”也罢,它的核心是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只是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应多采用…  相似文献   

5.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6.
靖鸣  刘锐 《新闻知识》2007,(3):22-25
自1990年以来、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代表了当年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水平,出现了一批批被人称道的新闻精品。就消息类作品来说,这些新闻作品或以题材重大取胜,如《青藏铁路全线开工》(2001年)、《布什与江泽民会谈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台湾“独立”》(2002年)、《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2003年)、《胡锦涛与艾滋病人握手鼓励患者战胜病魔》(2004年)等。或以关注民生、新闻监督取胜,如《看个“咳嗽”要掏  相似文献   

7.
彭朝丞 《新闻界》2000,(3):17-18
近年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在报坛新闻苑地中也悄然长出一枝奇葩———科教新闻 ,奏响了教育改革和科技改革的新乐章。有位有心人曾作这样的统计 ,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参评的消息作品有77件 ,其科教报道占了近五分之一 ,而有关教育改革的报道又占了多半的份额。这一方面反映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 ,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一方面也引起了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解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如何深入下去?一直是困绕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之一。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  相似文献   

8.
在历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中,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获奖比例远非其他新闻品种所能比拟。然而,综观一些报纸获各级新闻奖的作品,动态消息获奖的比例却不高。究其原因,除了题材、角度、主题把握不够之外。写作手法的陈旧和老套,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闻事实是新闻的灵魂,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用事实说话,是撰写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常见一些作品虽然也在用事实说话,但未能把话说好,结果使读者对所说的新闻产生疑问,甚至是强烈的负面看法。消息《英文村的“战斗堡垒”垮了》(以下简称《英文村》)和新闻图片专题《一个女人和600个孩子》(以下简称《一个女人》)均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笔者以其为例谈谈怎样用事实说话才能可信。一、要具体详实事实胜于雄辩。这个事实必须是具体详实的,才能有坚如磐石的力量。因此作者就必须把新闻中的事实报道得明白具体。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的国家级大奖,涵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论文,至今已评选16年,期间共计3105件作品获奖,一等奖423件,其中有不少可谓是传世佳品,如撰写邓小平同志骨灰洒向大海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等。作为新闻工作者能有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是件梦寐以求的事。2006年在南昌评选出了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的作品。67位领导和专家参加评选,几百件作品参评,竞争异常激烈。通过优中选优,全国广电作品选出6件一等奖,二等奖15件,三等奖20件。在一等奖的获奖作品中消息类只有一条就是江西卫视采制的《地震灾区第一夜》。那么为什么这条新闻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对这条新闻的分析是否能看出些许中国电视消息的评奖趋势呢?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至今仍被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一稿的成功,就是…  相似文献   

12.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3,(12):42-43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使一般人看来平凡的事例,显示其内在令人惊奇的特质。给我们采镇针写新闻佳  相似文献   

13.
毕锋  王晓 《新闻三昧》2006,(12):10-13
新闻精品,主要是指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提法准确、编写精细、制作精良、效果突出的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是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的呼唤。如何成就新闻精品,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的作者毕锋和他的同事王晓,在对16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源自报纸、通讯社类的所有特等奖、一等奖及部分二等奖获奖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技法和成篇历程,力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篇文章对追求新闻精品的有志记者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第一、“天女散花”法不少人写消息常把背景放在第二段或第三段,黑压压地一片,读来让人头疼。总结获奖消息的成功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把背景材料打散了用,或分为几个自然段,穿插于其他材料之中,即所谓的“天女散花”法。以第1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中国国家主席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市报人》2004,(12):10-10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评选结果于9月28日揭晓。其中,地市报有15件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1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用得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15,(1):92-93,97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闻消息《利益面前,干部退一步》获得一等奖,新闻通讯《"三北"造林记》获得特别奖,新闻评论《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获得特别奖。本文对这三篇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行评析,希望引起新闻媒体采编人员关注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周骥  忻志伟 《新闻实践》2012,(2):81-I0001
生动、简洁、精炼、准确——这是几个经常被用来形容优秀新闻作品的词汇,也常常被视作是对新闻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看似简单的词语。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每篇报道都能“达标”。也非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