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志(ethnography),又被译为“人种志”、“人种学”或“方志学”,发源于20世纪初人类学学者考察异民族文化时的实践,就狭义而言是指通过田野采集工作,对于一种特殊文化的记录与分析研究;就广义而言则是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与文化实践的融合来梳理出民族文化的整体内涵。它需要研究者深入群体内部与研究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的质化研究,是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介入研究群体的日常生活,在达到一种近乎“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发生的事情,倾听人们所说的一切,询问各种间题,借助观察、访问、记录的过程,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虚拟民族志
  虚拟民族志“是以网络虚拟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互联网的表达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资料,以探究和阐释互联网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方法”。①它与传统民族志的一个显著区别便在于“田野”的性质。正如美国学者波格丹所言,“关于田野的定义,更重要的变化体现为田野工作的实践从具体的空间变为虚拟的讨论社区。……是将互联网和聊天室等新文化纳入到研究之中。”②虽然从事虚拟民族志研究,研究者的观察对象变得虚拟化、匿名化了,但虚拟民族志仍然需要考虑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结合,只不过虚拟空间成为研究者收集资料的主要场所。例如,研究者在对“SZ人在北京”QQ群组的研究中,在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过程中,200多万字的聊天记录就是通过在线虚拟空间收集而来,但有些访谈资料仍是通过离线深访的形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田野调查为研究对象,阐释LIS研究中引入田野调查的合理性,从研究主题、调查对象、研究目的、平均调查时长四方面对田野调查在LIS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该方法在LIS研究中应用的困厄,提出推广田野调查以提升方法论认识、强化设计以提升研究规范性、以乡村研究为基点推动田野调查与LIS研究深广融合等LIS研究中田野调查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发生在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合作叙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多元行动主体中,传承人作为记忆主体、言说主体和书写主体等传承主体,研究者作为言说主体、书写主体等保护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社会身份、叙事特征和文化功能。文中结合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个案,从“主位”视域分析交互主体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与叙事规律等,从而还原其主体性。同时,立足于文化整体性研究角度,打破二元对立,消除主体单一性,实现叙事主体的身份获致与话语建构,即传承人由“研究客体”转变为“文化实践主体”,研究者由“资料获取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参与主体身份认同的交流叙事过程中建立传承人口述史叙事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庙会文化的研究在学术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当然,研究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它不但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广的田野作业,即亲临实地的科学考察,而且要求研究者对相关的文献典籍非常熟悉,特别是要具备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一系列密码。 20世纪初叶,西方人文学科传入中国,关于庙会研究也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热潮,如二三十年代对北京的妙峰山、河南的太昊陵、山东的东岳庙,都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讲不能说令人满意。其主…  相似文献   

6.
康丽雯 《东南传播》2012,(8):134-136
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当地群众收视调查和个案访谈,结合当地独特的宗教民族文化,对甘南藏族地区的电视媒介传播效果,即当地群众对现代社会的认知状况做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标志性的科学方法,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田野调查法的原则、技术可以移植到图书馆学研究之中,适用于研究图书馆事业的边缘地带,从多方面说明研究对象,展示原生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寓意。现有图书馆学的田野调查实践,也证实了人类学方法与图书馆学交叉是有效的。图书馆学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丰富自身方法论内容,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8.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鹰  刘亭亭 《今传媒》2024,(1):105-108
在数字化平台积极深入乡村的大环境下,社区团购逐渐成为乡村居民喜爱的一种购物模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对社区团购发源地湖南省C市周边乡村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团购不仅带来了乡村消费方式的变革,也对家庭关系和村落社会关系的构建产生了影响,萌生出“家庭日常礼物”的创新实践和“代买”现象。同时,由于团购平台制度的限制,负责平台“最后一公里”的“团长”逐渐呈现出自我变革为“保姆式团长”的趋势,即逐渐“内卷化”。  相似文献   

10.
尽管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群的研究已历时颇久,但成果却与此不甚谐调,由于文化的深潜性和历史惯性,研究者们无意识层的男性中心意识或“无性姿态”与对象心灵结构的错位使相当一部分研究拘泥在共性化的层次,对身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的现代女作家的多层次、多向度的呈立体架构的心灵世界的揣摩与分析则往往陷入隔靴搔痒的尴尬,有时甚至失之偏颇。刘思谦的新著《“娜拉”的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则使这一局面大为改观。在对那些发自她们血肉之躯的体验和声音的认真阅读和倾听的基础上,深刻的心理剖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揣摩以及灵动隽逸却又不乏犀利的文字使她们的心路历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她们也终于摆脱了 尽管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群的研究已历时颇久,但成果却与此不甚谐调,由于文化的深潜性和历史惯性,研究者们无意识层的男性中心意识或“无性姿态”与对象心灵结构的错位使相当一部分研究拘泥在共性化的层次,对身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的现代女作家的多层次、多向度的呈立体架构的心灵世界的揣摩与分析则往往陷入隔靴搔痒的尴尬,有时甚至失之偏颇。刘思谦的新著《“娜拉”的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则使这一局面大为改观。在对那些发自她们血肉之躯的体验和声音的认真阅读和倾听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田野调查,按命名理据可将黎语地名分为嵌入动植物名称、以山石水田命名等类别。在语言学角度上看,黎语地名中双音节占绝大多数,词汇结构上体现出壮侗语族语言的类型特点。黎语地名文化内涵丰富,还见证历史事件,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开始建立,至今已近20个年头,各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很多。近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推出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不仅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也预示着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语言本身,还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界定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学流派,即“本体论”派和“关系论”派。本体论派认为,语言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性质”,语言决定文化,因此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相似文献   

14.
田野新闻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闻模式,它是讲求分众效果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报道方式,严格说来属于传统的农村新闻范畴中的次一级新闻范式。它从英美国家引进,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以及都市报发展的进程而逐步生发、成长。针对我国报业田野新闻的研究并未形成主流,在某些领域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作为报业集团新闻采编岗位的管理者,尝试着对“田野新闻”这个子品种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规整、梳理,从其定义、特征、采写以及发展模式等角度做一些研究与思考,算是为田野新闻学的构建探探路子吧。  相似文献   

15.
杨文笔 《文化遗产》2010,(1):117-124
本文以西北山区回族"都哇师"为研究对象,以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社区为研究个案,通过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对宁南山区中的回族"都哇师"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访谈,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存在于宁南山区多元类型的回族"都哇师",并对其所特有的一套"诊断术"与"治疗术"做一"文化浅描",对"都哇师"多元的传承类型,及"都哇师"在山区回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给关照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吕国君 《青年记者》2022,(24):120-12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关于在华外报中文报历史评价的重要研究对象。近来研究者多采用现代化视角,强调该刊在报刊事业与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选取该刊长期被研究者忽视的“全地万国纪略”栏目文章进行分析,揭示该刊隐于知识传教目的背后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征。在肯定该刊传播知识基础上,勾勒该刊与殖民主义的捆绑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辩证评价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 ,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经历了由重心在“藏品本身”向重心在“藏品利用者”的转变。根据国外有关资料得知 ,从二次大战结束以来 ,西方国家博物馆已进行了数千次观众调查活动 ,发表了上千份观众调查报告。而中国博物馆学术界在 80年代以前很长时期里 ,博物馆的研究者以藏品和博物馆机构本身为对象展开研究 ,观众研究没有纳入视野 ,仅有少数人认识到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 80年代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 ,西方博物馆界有关观众调查的方法和成果逐渐介绍到国内 ① ,促使国内一些研究者开始对博物馆观众进行调查 ,张松龄率先发…  相似文献   

18.
石婷婷  尹舒悦  于超 《图书馆建设》2023,(3):134-142+164
通过WOS数据库检索获取国外相关文献,从研究主题、调查时长、田野点分布、数据收集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具体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国外使用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开展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图书馆空间建设与评估、图书馆服务项目创新、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估、图书馆特定用户群体、图书馆价值与作用等方面,并存在以下应用特征:研究主题内容丰富,关注实际问题;坚持站在用户立场,深度理解用户;遵循整体论的视角,系统把握全局;调查时长常有不足,地点多在城市;适应性改变民族志,研究综合多种方法。因此,为了推动民族志方法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倡导民族志方法的应用;提升研究者理论素养,开展培训与跨学科合作;扩展民族志方法应用领域,增添调查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江凌  严雯嘉 《传媒》2020,(1):55-58
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青年手机直播及短视频发布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技术赋权下彝族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文化实践:手机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他们文化实践的新样式,文化展演以多元立体的符号化展演、场景化展演和风格化展演,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悬崖村”风光及彝族文化。这种文化展演促进了彝族青年自我认知,触发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形成了囊括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诸多前人发明电影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抑或是为了给单调乏味的人类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我们无从了解。而敏锐的人类学家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光与影结合的技术在田野调查、教学研究以及保存异文化模式方面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表现空间。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概略回顾了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并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了分析。对人类学和纪录片这两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语境的不同解释也作了一番探究。此外还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参与观察”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以及未来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