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语文跨学科学习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重在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认识完整的世界,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整体规划,立足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学习任务统筹单元内部目标、内容、情境、方法、资源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  相似文献   

2.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语文课程内容呈现和组织的形式之一。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要把握其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等四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自觉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教学实践中,要落实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应当具备真实的目的、明晰的学科关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果的转化。在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依照三种类型的整合方式,遵循六个维度的设计原则,搭建五种形式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获得学科素养和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美玲 《天津教育》2023,(34):111-1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使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达到了新高度,也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顺应当前的教育趋势。新课程标准首次将“跨学科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致力于从语文学习方式切入,拓展语文学科的学习路径,优化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基于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广阔的学习空间与生活情境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跨学科语文创意作业设计,以语文新课标为纲,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本,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分别设计短期的单项学习活动、中期的复合性学习活动、长期的融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语文综合实践;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课标,理解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要求等;在课堂上,要采取融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构建学习活动链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这样教学,能坚守语文本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正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注重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训练创新等,推出更多的跨学科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伴随着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新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成了新的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做好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满足语文教学需求,迎合课程改革需要。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1.教学观念问题教学观念是引导教师教学方向和教学行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顾芹 《教学与管理》2023,(32):68-71
从学科整合的视角,立足语文学习的根本,进行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应当摒弃以假乱真、以点概面、以意为之等问题,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先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历过程,在真实体验中学会综合运用,自然形成关键素养和技能。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精选学科资源,设计出并列串联型、逐层递进型、多元渗透型等作业形式,让语文跨学科作业成为助力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1.
陈丽琴 《新教师》2022,(4):69-70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分析、整合、总结问题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实现"教—篇, 知—类" 的学习目标,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于学科学习,并围绕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明白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根据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实施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切入点的选择,注重教学的逻辑性、生活化,以提高跨学科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余悦 《现代教育》2023,(5):46-50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探索了大单元整体教学。该单元立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指向单元目标,以真实情境下的核心任务学习为载体,基于语文要素关联式评价任务设计,以结构化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为主线,运用多维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活动,完成成果展示和作业练习,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以此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进程,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的问题,着重从在课堂中渗透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果评价的研究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普及,教学的重点已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课本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对其今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学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头戏,问题设计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切入点,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运用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质、理解文化意义,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得到高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把对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目标探究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策略。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是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也对"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探究式学习是初中语文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较好选择。无论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还是文化基础,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三大核心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是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重构教学关系的选择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科学开展语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语文阅读活动等三方面,契合课内课外两大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科属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性教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打破良性结构,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发挥团队研究作用,开展持续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与学习任务群交融,呈现出新的教学目标: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为目标导向。同时,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要求符合一定的原则:兼顾整体效益与个体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整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多维度发展;注重"任务群"和"专题"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