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  相似文献   

2.
创刊于“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教育》杂志,依托举办机构聚焦国际知名教育家的来华考察活动,助推科学教育;译介实验教育主张,关注国内教学实验的施行情况,对“实验主义”推崇备至.《新教育》的办刊活动和教育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宣传科学教育的洪流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移植模仿这一自然逻辑思维展开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张立足中国国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4.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刊物起了积极的作用,《新教育》便是一个例证。该杂志以提倡“新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为主旨,汇聚教育界名流,传播杜威、孟禄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同时,发表教育改革言论,鼓吹平民教育,主张国语统一、白话文和文字改革,发起“教育独立”运动,推动“六三三”学制的形成和确定,对20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产  相似文献   

7.
2000年朱永新的一本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掀起了“理想教育”旋风:2002年,他又推出了《新教育之梦》,主持开发了“新教育实验”,再次激起了“新教育”热潮。近日,受《教师博览》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新教育实验”的话题对朱永新教授进行了采访(△为采访者○为朱教授)。  相似文献   

8.
韦静涛,河池学院艺术系教师,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论文、美术作品曾在《中国成人教育》、《电影文学》、《山东文学》、《新西部》、《文教资料》等期刊发表。论文《强化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荣获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孺子牛”杯教研成果一等奖。美术作品(国画、素描、色彩)在第四届全国“天池杯”艺术大赛中荣获成人组全能金奖。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13,(16):80-80
孙元涛,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校长,威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威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理事,曾荣获威海市初中“十佳校长”、威海市首届青少年科技教育“春晖奖”等,先后在《山东教育》《中小学校长》《中国教师》《山东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著出版《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图为: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孙元涛校长在给学生演示科技制作模型操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他被“新教育实验”发起者—朱永新称之为“睿智幽默”的人。曾荣获《中国教育报刊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的陶继新这样评价他:“他经常遭遇人们意料不到的困难与挑战。但他展现出来的,总是从容与自信。因为胸有成竹,他总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人们意料之外。”一位教育专家曾感慨,中国只有少数有独特管理思想的职业校长。而他正是其中之一。他,就是卢志文,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掌管苏、鄂两省三个地区8所学校。任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本文向你展现的正是这位职业校长的管理智慧,只观点滴,就足以让人们对“今天怎样做校长”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1.
谈起素质教育,今人多以为“西学”新潮,其实中国古代早就取得了丰硕成果。“素质”一词并非引入神经学说以后才有的,《词源》中白纸黑字、一清二楚。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以至隋唐时期形成的三教九流,中国的教育体系以“家”、“流”为主体传授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教育者将各种知识包涵在各自的学说中,用于解释现象及阐述相关见解,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学生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他们特别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素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层次,培养学生所缺乏的素质。这一点,难道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吗?当今世界正向着信…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8,(5):64-64
2008年2月17目的《新京报》刊登了《民进中央副主席撰文批评“我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一文。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认为,在今天,教育面临着一个“再出发”的问题。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进行教育的启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对许多从事“新教育”实验的民国教师来说,1923年都是个调整时期。这一年,“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执意走“风光”路线的胡适因为觉察到了要想在京城学界出人头地,还是得依靠文史“考证”,于是在《国学季刊》上发表了著名的宣言,试图掀起“整理国故”运动,以求能在继推出“新文化”和“新教育”运动之后,再造一番引导潮流的伟业。  相似文献   

14.
很偶然地看到《燕赵晚报》的一篇文章——《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其内容如下:10月4日,山西朔州第二中学学生李明在课堂上连捅老师四刀,致其不治身亡。此前李明曾写下“死亡日记”,记录了不满约束、仇视老师的心路历程。据悉,被害老师郝旭东家境贫寒、为人和蔼、才华横溢,曾考中两所学校的研究生,发表20余部小说和剧本,是一位公认的好老师。面对这位23岁年轻老师的凄然逝去,相信无数教师内心都会泛动着悲情波涛。而反思“学生杀老师”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8,(4):62-63
本文作者唐劲松是深圳华富中学教师,对美国的教育有一定的研究,曾在国内各大教育媒体上发表过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译文近百篇。近日本刊收到唐劲松最新的翻译作品《美国校长给新教师的建议20条》,现选编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有“思想实验室”之美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来以积极探索和引领人类教育前瞻性发展为己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推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等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在不同时代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研读和分析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报告,可以洞见蕴含其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追求:从最初关注人的生存跨越到人类生态整体利益的人文主义情怀;从提倡“学会生存”深入到“学会重新融入世界”的终身学习理念;从注重挖掘教育潜能升华到“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终身教育期许。在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深入学习和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促进教育概念体系内涵升级,立足终身教育新理念,推动教育政策法规改革创新,发挥技术变革潜能,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所有着400年的悠久历史的老校名校,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一直在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探索。1998年,我们在开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咨询和科学的论证,有机整合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正式定名为“新班级教育”实验研究,力求在“教师协同、学生合作、共同发展”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量”的急需逐渐转变为对幼儿教师“质”的提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对幼儿教师专业教育技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广东教育》2007,(2):60-61
多年来,应试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代价: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要素在教育中没有地位,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此,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大声疾呼“新教育实验”。在短短四年间,“新教育实验”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00多所学校加盟,5万名教师、80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如今,人们关注的是:“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11日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树峰的章,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甚至于专家们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但今天,教师们所争取的不仅仅是一个“好课堂”,他们更期盼参加一个主题鲜明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