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纸质媒体要在“以快制胜”之外找到一个“突破口”。新闻构成要素是“5W+H”,既然写前4个W不是强项,就把精力放在最后一个“WHY”和“How”上面。“WHY”(为什么)主要就是调查性报道,“HOW”(怎样)主要是指解释性报道。1/1前,深度报道已逐渐形成“统摄性的思维+相关事实的组合”的独特成熟样式。进入3G时代,无论是媒体生态新闻竞争,还是读者需求,都比互联网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越发加速推动了各家新闻媒体将深度报道进行到底。于是.一个“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在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新闻五要素”(简称“5个W”)的理论对新闻记所产生的专业影响力。近来,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则对书中首次提出的“新闻5个SO”产生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黄斐 《青年记者》2020,(9):17-19
西方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时下西方兴起的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西方报道困境的新范式、新方法、新理论.在“5W1H”这一报道公式中,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公式多了一个“W”,即所谓“WhatNow”——“现在怎么样了”.建设性新闻是对冲突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策略,是继“客观性新闻”对19世纪党派新闻的纠偏之后,西方新闻范式经历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4.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它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的说明,是与新闻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自然情况、人物简介、地理背景、知识资料的介绍和解释。一条脍炙人口的新闻的构成,新闻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知道,新闻的六要素(通常说的五个W和一个H)中,“何事”和“怎么样”这两个要素,常常要通过背景材料表达出来并表达明了。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要自觉树立和不断强化“读者意识”,这就需要解决好“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其中,“五个W”即: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at(是什么);“一个H”即:how(怎么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廉筠 《新闻窗》2013,(4):91-92
一、导语的发展历程 不同的时代导语有不同的定义。在介绍导语发展历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新闻的六大要素,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如何(How)。简称为“五个W加一个H”。在导语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这些要素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第2期载刘广金《“标题新闻”要名副其实》一稿,针对“标题新闻”提出了三点意见。前两点,我深表赞同,但对第三点,我则不敢苟同了。刘广金认为:“《标题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不能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要素不全是一大通病,有些新闻时间、地点不清,使读者难以推测。”如果按这个要求,标题新闻只有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也不成,还应该有一个H(什么结果)。五个W和一个H加在一起,才是完整意义的新闻要  相似文献   

9.
童铘 《新闻实践》2009,(7):56-58
新闻策划如同工业化生产一样,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有自己的模式和标准.互联网时代,事件性新闻策划的"5W+1H"传统模式遭遇严峻挑战.本文提出的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式,正是希望突破新闻策划的线性思维,在细化、深化"5W+1H"的基础上,以"人物"为中心,打造网络时代立体新闻策划结构.  相似文献   

10.
童铘 《新闻实践》2009,(9):48-51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5W和1H的"新闻策划模式,已经因其线性思维无法满足网络时代新闻策划的需求.笔者在上篇<事件性新闻策划的十字架模式>(载于本刊第7期)中,在细化、深化"5W+1H"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谈谈十字架模型在新闻策划中的实战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要素的五个“W”。Who(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此,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在处理人物(无论是讲述新闻事实者还是评论者)的姓名与称谓时,必须做到严谨、真实,这一点勿庸置疑。除此之外,合理、巧妙地选择不同的称谓和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甚至是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写作,当然需要交代事实的5个W和1个H,需要学会诸如倒金字塔结构之类的写作技巧,但是,新闻写作更要注意把握法律、政策,甚至道德的分寸,不然,我们非但没有传播正确的观念,反而无意中传播了违法的或违背社会道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的真实性标准不是“5W H”。而是,第一、新闻评论的依据是真实和准确的;第二、新闻评论的论题是合乎实际的。具备这两条新闻评论就是有真实性,否则就是失真的评论。新闻评论的失真比新闻报道失实有更大的可能性,而且造成的危害更严重。可是很遗憾,新闻评论失真没有新闻报道失实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5个W,又称新闻事实的5要素:即何时(What)、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由于每个英文单词开头均为W,通称为5个W.有时,还需要加一个事实要素H,即怎么样(How),共称为六要素.  相似文献   

15.
马东升 《北京档案》2007,(7):26-27,30
5W1H(whv,what,who,when,where,how)法则是人们完整地了解和研究一项事物的提问法则。本文拟用5W1H的法则比较中美档案利用理论,反思中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编者,都知道新闻事实构成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通称为5个“W”。其中,前面4个“W”,是直感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而最后一个“W”——“原因”,则不完全相同,有的是直感的,有的是抽象的,需要记者给新闻事实以客观的分析之后,才可得出。不然,就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引来诸多议论。《王杰墓前人流如潮》这则消息,在省好新闻评选中,初评为一等奖,定评降为三等,正是作者分析新闻事实的“原因”时,不客观。现将全文笔录于下: 王杰墓前一度冷清之后,今年清明节期间人流不断,有10万多人为英雄扫墓,清明前一天即达1万多人。  相似文献   

17.
一、5W1H六何法简史及研究新领域 新闻报道一直受传统5W1H——六何法所指导.它最初由古希腊修辞学家赫尔玛格拉斯作为七种"情境"(circum-stance)提出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意、何法(何种方式)②等七个词汇,构成了对某一事件的逻辑学基本分析方法. 1902年,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 Kipling)首次在英语世界集合了5W1H的六何法概念.他在诗歌《跟鳄鱼拔河的小象》(The Elephant's Child)中写道:"我养了六名忠实的仆人/我所知道都是他们教的/他们名叫何事与为何与何时/与如何与何地与何人③".1917年,5个W又被美国高中新闻课程作为一种教条采纳,从此,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及过程(How)成为了新闻的六个要素,并跨越传媒界,成为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决策的思维程序.这六个要素也成为保证新闻客观全面叙述事实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经营     
《青年记者》2010,(9):3-3
人民日报读者评报活动圆满结束,53563人次参与调查 此次活动共收到问卷53563份,最终评选出“2009读者最喜欢的新闻作品”30篇,“2009读者最喜欢的版面”5个,“2009读者最喜欢的栏目”10个。2009读者最喜爱的栏目是:社论、热点解读(视点版)、民生观(社会版)、今日谈(1版)、  相似文献   

19.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5)
报纸上的摄影报道,由当初主要用来美化版面、给文字报道作陪衬,发展为能独当一面传播新闻的载体,其间经历了质的演进。这一演进,必将促其成为被公认的与文字报道并存的独立报道形式。 笔者给其取名为摄影报道,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其画面、标题、说明词大都交待了“5个W”,有时也涉及到“1个H”。详细的报道,还有新闻来源与背景材料的提供。《大众日报》就有典型的一例。其2000年8月4日的一幅摄影图片中提供了人物与新闻事实:一位老者用手戏水,内心的欣喜在表情中充分外化;说明词明确了新闻事件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