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赫鲁晓夫时期的大种玉米运动崔剑,李华1953—1964年,赫鲁晓夫在农业上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扩大杂交玉米的播种面积[1]。此项改革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然而,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尚不见专文论及。有鉴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认识到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后实行了农业改革。他的农业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农业经营政策,二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这场改革收到了显的效果,也产生了严重后果。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开创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先河,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丹 《唐山学院学报》2010,(2):16-17,19
赫鲁晓夫以"下放权力"和"物质刺激"为思路的农业改革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河,而我国农业改革在充分吸取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经验教训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从而造成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并且与赫鲁晓夫缺乏农业商品经济观念,仅在扩权和物质刺激这些浅层次上改革相比,我国的改革则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同时逐步放开各类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而真正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业管理干部的素质,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实现农业的专门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摆脱农业落后面貌.这一措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干部改革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赫鲁晓夫上台执政时 ,斯大林模式已经严重僵化 ,各种弊病日渐暴露。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因而成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农业发展迟缓,其根源在于发展农业的体制上存在严重问题,这是由斯大林时期超高速工业化政策所产生的。本文分析了斯大林时期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形成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赫鲁晓夫对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并在分析比较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揭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局限性及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农业问题一直是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赫鲁晓夫曾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  相似文献   

8.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大多承认赫鲁晓夫是改革者。在他执政的短短十一年里,对农业、工业、政治制度、教育、外交和思想理论方面进行了众多的改革,使个人迷信禁锢下僵化的苏联社会激起了层层浪花,唤起了人们的希望和热情。但是,对他的改革,看法却很不一致。本文只是对他在农业方面的改革谈点个人浅见。有学者认为,他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从全局看,失败多于成功”。有的认为“成败参半”。而笔者认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基本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失败的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赫鲁晓夫之所以不能克服传统体制的影响,是由苏联国情、赫鲁晓夫本人以及当时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剧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苏共历届领导人?这在我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根据历史资料,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患了重症,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彻底,勃列日涅夫又延误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已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2.
尼·谢·赫鲁晓夫是苏联继列宁和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代领导人。他对苏联的对内和对外政策进行过大胆的改革,提出过不少标新立异的措施。当然,他和历史上所有改革者一样,其改革决策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误的败笔。二十多年来,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褒贬皆有。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千秋功罪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评说清楚的。前些年,基于我党当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以及那时的政治气氛,对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被冠之以“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子”。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及广泛的改革运动的开展,我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赫鲁晓夫当年的内外政策自然会产生新的认识,需要重新进行评价。本文只就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思想,陈述一点浅陋的意见,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至今已有50年。回过头来分析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赫鲁晓夫,通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推动改革并取得的成效与失败的种种原因,得出的一个最重要教训是,任何一个搬用斯大林模式的国家,要发展,要使体制、社会与经济迈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的体制模式,改革要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只批判斯大林个人,把问题主要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性,只是向斯大林告别,而不是告别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包括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战略上的“三和路线”等。这些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中苏关系还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使赫鲁晓夫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对赫鲁晓夫本人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2月14日上午在莫斯科开幕了。出席代表大会的有全国各地的代表,此外,还有许多来宾:工业企业的工人、先进农业工作者、政府和党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和文化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持下开幕。赫鲁晓夫在致开幕词的时候说,在苏联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闭幕以来的这一段时期内,我们丧失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斯大林、哥特瓦尔德和德田球一。在赫鲁晓夫的提议下,全体到会者起立,为他们志哀。  相似文献   

16.
宗恒 《老年教育》2014,(5):14-15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以强硬的口气,把自己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赫鲁晓夫的这个报告,  相似文献   

17.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揭露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行为,而是苏共高层领导集体认可的。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降低当年纪念斯大林诞辰活动的调门,成立了专门的波斯别洛夫小组负责审查大镇压时期的资料。1956年2月1日和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两次开会讨论波斯别洛夫的报告,主席团成员对在代表大会上揭露斯大林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揭露的程度。但报告的正式文本在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才形成,是波斯别洛夫的报告和赫鲁晓夫的文本综合而成的,苏共高层领导传看了这份报告,有些人还做了补充。2月25日晨,赫鲁晓夫作了这一报告,要求保密。事实上,苏共很快向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报告的内容被广泛知晓。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其影响体现在: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意味着滥杀无辜、破坏法制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改革的大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声。当然,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依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结能力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倡导全方位的改革和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提升,要求围绕“能力本位”这一核心,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