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诞生于1950~60年代的香港,一个中西雅俗文化交融汇通的意识形态语境。政治意识与商业利益交织而成的问题框架,决定了金庸小说以粗鄙恶俗的功利思维征服利用精英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小说中表现为:有知识而无文化、有思想而无信仰、有底线而无操守。这种表面精致典雅内实粗鄙恶俗的通俗文化读物,在香港社会惯以中国传统的(政治)权术追求商业利益的“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悦 《考试周刊》2013,(6):24-25
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变迁中,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章回体小说兴起之前,占据着中国古典小说主流的话本小说,逼真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文化,通俗而朴实,接近当时社会文化的实况;其中的"入话",扮演着引导大众进入正话的关键角色,使他们易于进入阅读过程,并直接反映在作者着眼于"大众化"的造成与显示的叙事技巧上。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树立自身理性权威考验。而理性权威的树立除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在于民教化中有效树立了自身的理性权威,是意识形态教化成功的典范。相比儒家的教化理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道者理论研究不足、实际践行的缺失、受道者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社会大的文化生态之中,也必然要紧紧围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因此,作为党的理论和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思政课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确应该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实现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引领高校主流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这并不是高校思政课唯一的教育功能。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正经历着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主流知青小说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通过选择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实现创作群体在社会上寻求自我定位的意识形态企图。小说对往昔苦难的"真实"描写与有意回避,目的是将苦难转化为价值重建的精神资源。作家们的叙述,不是指向以往,而是指向当下。  相似文献   

8.
VR技术是发端于二次元文化的新兴媒介,其发展和应用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VR技术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VR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契合点,探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VR模式实施策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跨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海岩小说永恒的主题,爱情的理想性、都市性、爱情+侦破的结构、爱情结局的悲剧性构成了海岩小说的主要风格特点。海岩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模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命运与爱情的独特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In 1980s,with tremendous changes in people's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a new cultural form,popular culture.rose in China.Since then 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mong modern China with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youth.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pag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mong Chinese youth through analysis on their 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Then it refines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ulture.Discussions on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ulture arc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youth culture in modern China,to find out solutions to youth problems,therefore to create a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通俗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门类,与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古体小说不是一个系统.它从整体上属于不能被纳入正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使用普通民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主要描写和表现社会日常生活,具有民间性、故事性、趣味性、审美性、娱乐性及口语化等特点.其直接来源是宋元“说话”,远源可上溯到先秦俳优与俳优小说.中国通俗小说史的编纂近年来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今人对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受到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难以完全客观地对待自己描述的对象.然而,古代通俗小说在本质上毕竟是历史的而不是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解析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从而建构比较客观的符合其历史发展实际的通俗小说史.  相似文献   

13.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企业管理中长期施行把头制度.把头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包工制和中国传统“包头”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在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包工制转化为把头制度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对“外来的新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抵制和压抑.  相似文献   

14.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众文化迅速在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受此影响,通俗文学的崛起和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大众文化笼罩下的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之路进行勾勒,并探讨通俗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小说诗化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诗化这种文体统一了作家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三个相互关联不断转换的内涵层次,反映了弃绝现实嘈杂求得平和的生命理想,超越现实丑恶的维美化趣味,摆脱理性认同神秘思维的哲学观念:新时期小说诗化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下的大众文化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消费性的文化境遇。这种境遇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它离不开社会转型、后现代背景和市场化的图像符号承载。其核心是消费主义的泛滥和消费文化的普遍认同,过程是传统、精英和主流文化价值的消解,结果是文化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被异化。这种来势和表现凶猛的文化不仅消蚀着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左右着当前的文化格局和文化走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时,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19.
海岩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性作家之一。他以爱情作为小说叙事的基础,对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承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挖掘;他站在女性价值的立场,对女性致力于自我生命意识的追求给予充分的认同与肯定。在女性叙事视角中,他探讨了女性的悲剧生成;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影响下,他对传统的女性文化作了新的演绎。他的小说以男性作家别样的女性想象与深挚的女性关怀而显示出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