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炳(后土)《黄梨洲先生年谱》卷首“梨洲先生小象”后,有《自题》四十一字云: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岂其时为之耶,抑夫人之有遐心。《自题》将黄氏一生归纳为“三变”,促成“变”的原因,一是“其时为之”,即当时客观环境使然;一是“人之有遐心”,“遐心”——远俗避世之心,当指本人主观精神。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黄宗羲的思想和著述,清代每多关碍,除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等外,后起如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黄宗羲年谱》中的崇祯十一、十六年及康熙九年之全文。崇祯十一年梨洲参与的《留都防乱檄》事件,掀起了东林与逆案再一次交锋。是年,又是清兵入塞,京师戒严。梨洲特撰注《西台恸哭记》、《冬青引》以明志。崇祯十六年,笔者对黄炳垕的《黄梨洲先生年谱》失考之处予以匡正。康熙九年,梨洲为高旦中题主,遂宿育王寺观舍利,后撰《阿育王寺舍利记》。略谓:“舍利本系释氏涛张之物,况一伪再伪,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在其父黄尊素遭奄难后,遵父遗嘱,遂发奋攻读史书。然黄宗羲何年始肆力于史书,一些权威资料的记载各有不同。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所编《黄梨洲先生年谱》中,将梨洲发奋史书的时间定在宗祯四年,即1631年,时梨洲22岁。但黄宗羲在他的《补历代史表序》中,将自己读史的时间定在20岁。  相似文献   

4.
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年。他承继黄梨洲、万斯同之学,而又有所发挥,在浙东学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有必要对他的学术特点加以探讨。以经学为根柢,史学为辅翼的学术方法浙东学派自黄梨洲开山以来,就竭力倡导经史为重,“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书史”。全祖望在后来的学术中,完全继承了黄梨洲的这一思想,他一生治学,始终坚持学必本于经术,而后方不为蹈虚,进而证明于史籍,才足以  相似文献   

5.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6.
(一) 明清之际,一代经史学大师余姚黄梨洲先生(黄宗羲)逝世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七月初三日,于今已历二百九十年头了。考黄梨洲的一生,历八十六岁,始遭明季党锢,同客魏阉党属君亲公私不共戴天之仇,作唇枪舌剑,椎击锥刺的斗争;后为亡明遗逸,掣“东浙三黄”(与弟宗炎、宗会并称三黄,而以梨洲——宗羲为之魁)经史百家之大旗。而一生中间,陵谷崎岖,坎坷荆棘,起师抗清,结寨四明,乞师日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说:“余多叙事之文。”除《行朝录》等史籍之外,还有碑志、行状、传、记、序(包括书序和寿序)等约二百九十多篇。其中以记事传人为主的,姑称“记传文”。鲁迅先生读明末遗民作品而“心里受伤”,“断不能洗清积愤”,我们读梨洲记传文也有这种感受。梨洲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处境,怎样的心情之中写他的记传文的呢?这些文字当然不是一时之作,但多在海氛澌灭,潮息烟沉,抗清失败,恢复无望之后。梨洲高寿,垂暮之  相似文献   

8.
“龙虎山草堂”是黄宗羲的书室。他的许多巨著,都是在草堂里写的。龙虎山在余姚县十五岙,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后土)所辑的《梨洲先生年谱》记载,先生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五十一岁时,居龙虎山  相似文献   

9.
杨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是以诗名于世的。在诗歌创作上被后人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尤以风趣幽默、通俗明白的“诚斋体”为人们所崇重。在宋代,就有人称道“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律诗正施行”,“四海诚斋独霸诗。”。自宋以后,对“诚斋体”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他的诗总是凭籍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企图通过几个侧面,探讨一下黄梨洲的华夷之辨观点,这也许能增进对这位文化巨人的了解。一、观念的形成及初期的异常表现三十五岁的黄梨洲,获悉“北都之变”,随即跟着他的老师刘宗周来到杭州,计划“召募义旅”,准备“复君父之仇”。那时他所认定的“逆首”,当然是“李贼”。可是,曾几何时,“北兵”区域和地名的沿革,对于黄竹浦究  相似文献   

11.
“雄吞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机独有今”宋人项安世对诫斋诗的评价可谓精当至极.诚斋诗,常给人以一种与传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独特感受,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奇魅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谈及诚斋诗,特别是言及诚斋体,不能不提到诚斋诗之“活法”,然历来对活法的理解却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谈点个人见解,以就教于方家学者.“活法”一词,最早见于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莫测,而又不背规矩也.”首先指出诚斋诗“活法”特点的是杨万里的诗友张镃:“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名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周必大亦云:“诚斋万事悟活法,”葛天民也说:“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鲅鲅;气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动会生杀.”诗人刘克庄则称:“后来诚斋出,真得所谓活法,所谓流软圆美如弹丸者,恨吕紫微公(本中)不及见耳.”元人方回在评及诗人《南朝集》时也说:“端能活法参诚叟.”对于诚斋诗之“活法”,其同时代人就注意到了并特地摘出加以品评,但都语焉未详,或囿于直觉,或借禅托喻,或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使得“活法”的概念笼统含混,内涵模糊不清.后人论之,更是各执一端.有说其“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或言其“以俚俗白话人诗,形成通俗、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先生考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以为"六经皆史""实为针对东原'道在六经'的基本假定而发,同时也是对顾亭林以来所谓'经学即理学'的中心理论作一种最有系统的反挑战.""从心理层次看,实斋十分需要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统作为他自己的后盾,不然他将无法与承朱子之学数传而起的戴东原相匹敌.""实斋说梨洲的浙东之学较之亭林为源远流长,又说南宋以来浙东儒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这些显然都不免有夸张之嫌."  相似文献   

13.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14.
南宋孝宗年间,诗歌创作大盛.杨万里提出“近代风骚四诗将”,在中兴四大诗人之中,杨万里以他的清新活泼的“诚斋体”成为了“诚斋,执诗坛之牛耳”,他自觉地创新,自觉地超脱,是“诚斋体”成为了宋调转型的代表,能够体现宋诗的自我转变成就.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公元1609—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人。号南雷,亦号梨洲,学者称梨洲先生。他父亲黄尊素是明末御史,后被阉党所害。父亲生前与杨涟、左光斗等过从甚密,所以黄宗羲对当时政局的清浊和政治斗争,十分清楚。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于青年时期即参加过反对阉党的斗争。明亡后,他举兵抗清,随孙嘉绩、熊汝霖诸军于江上,失败后入四明山,后随明鲁王于海上。他为了抗清,改名换姓,转徙各方,“屡濒于危”。直至南  相似文献   

16.
梨洲的由来黄宗羲别号梨洲。梨洲,地名,在四明山,属余姚县境内。据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所载:“梨洲山,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后人汪纶曾有《梨洲山》一诗赞曰: 莲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 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 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限。  相似文献   

17.
《原君》一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黄宗羲也曾继续与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他曾在浙东一带组织义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讲学。清政府一再诱逼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相似文献   

18.
知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方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杨万里别号诚斋,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以写景见长,富于生趣,语言平易,叫“诚斋体”。钱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中称赞他“用敏捷灵巧的手段,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  相似文献   

19.
柳亚子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抗战期间他三改书斋名,表现出高尚的节操。柳亚子早年投身革命,因钦慕唐代诗人贾岛《侠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侠之气,取斋名为“磨剑室”,并著有《磨剑室诗文集》。1937年凇沪抗战爆发,他因病滞居上海。这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他避居上海法租界。环境险恶,行动极不自由,他终日  相似文献   

20.
谈到杨万里,人们非常熟悉他的诗,知道他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讲他的“诚斋体”,说他的“活法为诗”,却不知他也有八首词,人们很少注意、研究他的词。本力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诚斋词被冷落、被接受的情况,对他的词的题材、写法、风格进行再评价,并且试着分析他的词不被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