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引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放开人口限制,人口从中部来到东部、北方来到南方,并在九十年代迎来高峰。中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以农村户籍的农民工离开农村本土来到城市的社会现象。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一般以个体的形式来到城市,农村家庭呈现分裂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高的农村离婚率。在离婚事件中,男  相似文献   

2.
对改善农村人口结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必须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疏通农村人口流动渠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李缜  苏小斌 《预测》1992,11(3):36-41
1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城市化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净迁移的社会进步过程。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需要转移到其它产业或地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加,城市本身再生产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补充。在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推拉合力作用下,农村  相似文献   

4.
以2006-2018年中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研究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流动的增加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看,人口流动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从异质性结果看,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凸显.丰富了人口流动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相关文献,对城市制定人口流动政策、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化流动,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城镇化的和谐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体育的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积极的风气。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随着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农村留守女童的基本情况、形成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关注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地改善和调节当前社会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仍较落后,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口的实际帮助十分有限。政府应尽快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海军  李愿宏 《软科学》2011,25(1):14-18
在对已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实证模型检验对FDI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古典生产函数,从理论上研究了FDI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FDI在促进中国经济非农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加大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收入差距。引入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并采用1979~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FDI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型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FDI的增长降低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而FDI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则有显著促进作用。为此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的改革、通过实现FDI产业与地域调整、促进就业市场的统一等措施,来缓解FDI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迅速提升,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并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这是改变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工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其角色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他们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家在农村,工作在城市;游离于农村社会之外,而又不能被城市社会接纳。目前,从农村涌入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的新兴人口。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城市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赵雪文 《百科知识》2022,(21):49-50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流动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1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人口地区分布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流动人口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由以前的个人流动到现在的家庭流动,随着流动家庭的出现,新的社会群体——流动青少年也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流动,每个城市都有不少新"市民"——由于工作关系、子女求学等,一些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各地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方言也有所不同,如果交谈的双方都只会说方言,那么会交流不畅,甚至无法沟通,压根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所以,我想发明一种能翻译各种方言的笔。与普通的笔不同的是,这种笔装有小小的芯片、开关和扬声器.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5,(8)
从经济主体行为出发,讨论了城乡收入差距与要素流动的内在关系,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范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重庆为例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和STR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城镇化存在倒"U"关系,要素流动和政府参与度对缩小差距存在时滞性和时变性,城乡差距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但作用逐步放缓,且具有非线性转换特征。基于此,应加强区域化分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整财政支出和农地流转政策,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保障农村经济长效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CLHLS)2005年的数据在控制个体社会人口学特征变量之后,考察了地区收入不平等、健康对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三个基本结论:首先,收入不平等对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间接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其次,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它对农村老年人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城市的老年人,而且在控制了健康变量之后,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依旧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对城市老年人不再显著;最后,收入不平等对有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水平更高,收入不平等对他们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文化上的差异,将异质性人口流动分为相似性人口流动与多样性人口流动,探讨两种类型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并以200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相似性人口流动以企业家创业精神为中介,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多样性人口流动以企业家创新精神为中介,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存在“N”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迅速增长,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为了抓好小城镇建设,必须认识到发展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工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迅速增长,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为了抓好小城镇建设,必须认识到发展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工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绿色大都会     
《科技新时代》2008,(9):73-77
今年下半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而这种发展趋势丝毫没有减慢的迹象。到2030年,将会有超过50亿人居住在城市环境中——现在的数字是33亿——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地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教育和更高收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树义 《科技风》2023,(4):141-143
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使农村全面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农村大量青年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普遍趋势,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农村“空巢”现象。留守老人的“空巢”生存状态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文章通过河北农村“空巢”家庭居住状况调查,综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居住基本状况和生活诉求,并由此提出针对现有房屋室内功能改造提升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0.
吕青 《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142-145,150
流动妇女进入城市,面临的是城市两性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收入差距拉大的环境,她们更容易从事职业地位低、收入低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经济地位的边缘化使其发展受阻,也不能为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而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与父系制的叠加影响使她们少有发展资源,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陷于争取个人发展和退回传统家庭的两难境地。流动妇女的边缘化与社会制度、文化有关,只有从制度层面上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实务层面上构建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