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丽 《华夏文化》2005,(2):17-20
在我国教育界,关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曾经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在今天也仍然是许多人孜孜探求的课题。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在认真思考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我有这样几点尚未成熟之浅见:所谓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高等院校为大学生多开几门选修课,如“世界名著赏析”、“古典名著赏析”、“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通识课(这些课程即使不讲素质教育,也应当考虑为大学生开设)。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刘海明是在1995年,那时我刚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化处工作不久,应邀出席他在伦敦名的“雷德芬画廊”举办的个人画展。我注意到,出席观展的人士中不少是社会名流和有影响的画家,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海杰和化大臣也到场祝贺。有这样高层次的人士出席捧场,足以显示画展主人身手不凡。初次相见,画家刘海明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4.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5.
记者:有人说,21世纪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世纪。在这个漫长世纪的开始之初,您认为中国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孙家正:应该说,关于“21世纪是人类进行全方位交流的崭新世纪”的观点,早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说到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楚当今中国的基本态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眼中的中国,我会说,我古老的祖国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若说得再全面些,有三个词最能够概括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改革”。改革和开放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新时期中国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才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勃;第二,“发展”。发展早已成为中国建设的一个主题。我这里说的“发展”,除了经济外,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稳定”。新时期的中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密不可分的。“改革”、“发展”、“稳定”,应该说是当代中国最本质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中国对外方针的根本宗旨,即江泽民主席高度提炼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句话,就可以完整地概括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形象和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针。以此为宗旨,...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访了88岁高龄的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还没落座,教授就对我说:“你的刊物很好,任重道远,你要为中外文化交流多做贡献啊。”随后,教授和我谈起了他同外国学术界的交往,教授说他从未走出过国门,但他结识了不少来自各国的汉学家。教授说,这些汉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研究中国的问题都很细,也很认真,但是,汉学家太少了,“还太少,还太少啊。”他很感慨地重复说,比较起来,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如我们中国人对他们外国的了解,这时,教授笑着对我说:“所以,我说你要多做贡献啊。”道别前,教授热心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思想家一贯主张读史,以史为鉴。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提倡“读史爱国”,他说:“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此言堪为至理。毛主席极为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此,他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8.
历史泰山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座神秘的大山,叫古昆仑山。古昆仑山的地位可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媲美,是一座上帝和众神居住的神仙。大约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座“神山”周围了:大约4700年前,炎帝和黄帝活动于这一地带,创造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国古箱所提到的“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昆仑山之丘、黄帝之宫”中的昆仑山,  相似文献   

9.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集德国民歌、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缪勒和歌德、席勒魏玛古典主义之大成,其抒情诗既有考究的韵律、天籁般的神韵,又有高度纯净、完整、精练的形式,还有人格化的自然,独创的较为现代的艺术手法,精致凝练而又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尼采曾宣称:“是海涅使我懂得了抒情诗人的最高意境。我上溯几千年,在所有的古老帝国里,都无法找到像他的那种悦耳而热情奔放的音乐。……总有一天,人们会宣称海涅和我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陈寅恪先生的洽学方法时说:“寅恪先生曾在几个欧美国家留学,在德国时间更长,受业于Heinrich Lüders(亨利希·吕德斯)诸大师,学习梵语及其它古代语言文字,深通德国学者的治学方法。结果他把中国考据学和德国考据学严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再济之以德国的彻底性,写为文章。  相似文献   

12.
郝宏强  范小玲 《寻根》2002,(1):20-23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  相似文献   

13.
接受忏悔,我们准备好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波 《东方文化》2002,(1):122-124
“忏悔”问题曾是2000年化界讨论的热点,当初我缺乏参与的热情,也没有对那场讨论的得失进行评价的学力。现在却想来炒一炒冷饭了,原因在于最近从两位当代作家关于反右瓜葛的通信中我突然发现了去年那场讨论的一个盲点:目光仅仅盯在“忏悔”身上,却忽略了忏悔的接受应具的素质,而两位作家的通信昭示,忏悔颇难,接受忏悔也并不容易,它需要健全、成熟的心理甚至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我即将结束在中国的任期之际,我感到有必要向《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表达我最热烈的感谢之情,感谢它使我有机会向中国人民介绍塞浦路斯拥有9000年历史的文明。同时,我还要对该杂志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我认为文化的力量要比政治的力量更加强大,因此我在任驻华大使期间将促进塞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作为首要工作之一。塞浦路斯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两国在吸收其他文明精华的同时,都保留了本国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我即将结束3年多的任期离开中国,而这恰逢塞中两国建交30周年。为庆祝这一时刻而举行的各种活动表明了我们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3年里, 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官员互访频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两国人民的理解。我相信目前正在进行的将塞浦路斯诗歌翻译成中文的工程将成为两国文化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在我任职期间,我竭力与中国的同行合作以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相互关心,消除漠然”。我相信我们努力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向中国和我许多中国朋友说“再见”是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变自身命运的历史性时刻。 不过我将以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1999年8月20日至25日,由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等单位发起的“1999年武夷山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于道教名山武夷山召开。这次会议得到武夷山市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海峡两岸和日本、比利时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应邀出...  相似文献   

16.
丰家骅 《寻根》2011,(3):46-51
中国是一个爆竹烟火大国。它的爆竹烟火不仅在世界上出现最早,历史最长,而且产量之大、种类之多,也都无与伦比。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这个爆竹烟火大国的子民:中国的爆竹烟火缘于何因、起于何时?恐怕很多人难有确切的答案。尤其是烟火,研究者都慨叹史料太少,难探其源。我试述之,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道歉仪式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女儿不在家。我和老公恶吵了一架,我们已经有几年没这样吵了。当时的我伤心极了,感觉婚姻生活已没了希望,接下来便是冷战。三天后。女儿发现家里的气氛有点不对劲,便悄悄问我:“妈妈,这两天你是不是和爸爸吵架?”我矢口否认.不想让她知道。可她说:“那你们为什么不说话?”我只淡淡的说:“累了。”确实心太累了!过了一天,女儿又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问过爸爸了,你们是吵架了!不要生气了,多想想我,好吗?等星期五的晚上,我要为你们主持一个仪式。”  相似文献   

18.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9.
“47年前农历正月15日那天中午,我降生在赣东古城的一个教师家庭。”万纪元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听老人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右手老是往怀里缩,吓得外婆惊叫:“这孩子手怎么是拐的!”又有人说我是元宵节赶出来闹龙灯的,长大必爱闹腾。的确,我从不安分。我上树抓知了,抓金金虫,为此,从树上掉下来,真的摔断了右手,是用童子尿和着草药接好的。”虽然我极不愿意打断万纪元的故事,但是,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还是有必要的。万纪元,现任职于“中国对外展览交流中心”,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令人好奇地是,这位副局级干部还热爱艺术。他会用刮刀和颜料在画布上涂抹堆砌,他曾经是一位职业画家,现在仍非常渴望再次成为职业画家!万纪元是从农村来的,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是在农村、在省城度过的,艰苦的生活经历是对他意志、毅力严格的考验与锻炼,也给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营养。“我爱幻想,幻想寻找月宫的白兔。我神秘地告诉同伴上天的途径:我把你抱起来离开地面,你又把我抱起来离开地面,抱来抱去,我们就能上天。”万纪元的故事在继续。——小时候的我常生病,闹惊吓,外婆拉着我的手在街上为我叫魂:“元元呀,归来哟,归来吃饭哟……”我奇怪:“我不是在这里吗?”上幼儿园了,...  相似文献   

20.
金涛 《文化市场》2001,(6):22-22
加入WTO后.中国演出业如何把民族艺术进一步推向海外市场.是演出界人士无法回避的课题。昨日.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预测:加入WTO后.国内演出公司将迅速在竞争中分化。未来的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大而全。另一种是“小而专”.而开发民族戏曲资源将是中国演出业走向世界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