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自问世以来,就得到学者的青睐,他们对《沉沦》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反帝反封建主题、心理学解读、主人公"零余者"形象的分析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化分析,结合"流散语境"来重新解读《沉沦》,重点分析《沉沦》中主人公的"阙限性",以此挖掘《沉沦》在当今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展现《沉沦》的动态魅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结合《死,而后生》的总结,依据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主张,从精神、记忆与有死三个方面对人的特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揭示常人沉沦在世,指出“良知的呼唤”与“终极关怀”可以帮助人找回自身的尊严与特质,过富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国现当代的涉性小说,由于选材的同一性带来了许多相似的之处,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笔下,因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两篇作品。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国现当代的涉性小说,由于选材的同一性带来了许多相似的之处,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笔下,因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两篇作品。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沉沦》,《边城》是孤独文本的实验,它们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共同的悲剧性美感特征,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否定主义文艺学关于孤独的“个体化理解”。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野草》具有丰富的现代体验与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命的沉沦,此在的时间性和现代性的幻灭感。诗人是在向死而生中走上在思之途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导向叙事,《沉沦》各篇的"审美辩护"构成了一个有机推进的"三部曲":《银灰色的死》主要借助传统家庭伦理为主人公的逾矩行为开脱,《沉沦》篇进一步把主人公个人的"堕落"归因于国家的贫弱,而《南迁》则是对前两篇小说"审美辩护"所留下裂隙的缝合。此外,通过引诗入文,诗歌形而上的玄思及反复性节奏与小说形而下的感抒及持续性节奏形成鲜明的形式落差,后者的情欲与颓废描写由此被前者所净化和升华。"审美辩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重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叙事修辞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也可为校正文学批评标准、敞亮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及重建当下的文学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与《日出》均巧妙运用了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说对两位女主人之本我、自我与超我进行深刻而细腻的刻画,揭示她们人格结构失衡后丢失精神憩园的焦虑与疯狂、无"家"可归之漂泊流浪和最终"不想死而不得不死"之相同悲剧宿命,她们终究未能挣脱犹如地心引力般强大的父权制的层层束缚而"浮出历史地表"———"流浪的疯女人"在尘世没有天堂。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5首以“东门”为题的诗,它们分别为《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和《陈风》中的《东门之(木分)》、《东门之池》、《东门之杨》.自汉代解《诗》以来,以“东门”为题的诗主要有是“淫诗” 还是“贞诗” 的两种分歧.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牡》和《罗》)是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它们出现于大约相同的年代(《牡》1598年,《罗》1594年),然而却出自于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伟大剧作家之手.一为我国明末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一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命运坎坷的小说。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它予以解读:是转型期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造成了“废都”景观,而作者是以田园牧歌的美学理想来观照“废都”的;沉沦中的庄之蝶想用“性”来拯救自己,这一救赎也许并非毫无效果,但终究只是徒劳,因为“性”也在沉沦中,沉沦者不能充当拯救者;庄之蝶之“蝶”可能有追花狂蝶之意,一定更有“庄生梦蝶”之意,写出了庄之蝶精神废墟的“世纪末情绪”,使《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还沉醉于《荷塘月色》所给予我们的清醇的美感享受中。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荷塘月色》格调迥异的《绿》吧!它将使我们进入另一种诗样的意境,它将给予我们新的享受与启迪。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曲民族风格鲜明的“小夜曲”,那么《绿》则是“生命之泉”的欢歌,它们以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旋律,谱写了“生命之歌”,表现了相近的主题与贯一的情怀,它们是一部奏曲的两个乐章。  相似文献   

17.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19.
“春秋笔法”与“史笔精神”在《史记》中的综合运用,表面看来它们所代表的叙事方式水火不容。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两种叙述方式一属于史官之职,一属于史官之志。在叙事结构内部二者是没有冲突的。非但如此,两种方式相互统一。共同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鸣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鸣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鸣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