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佳媛 《职业圈》2011,(4):10-11
美国著名企业家托马斯·沃森曾经说:“任何伟大而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都会湮灭,只有‘精神’才是不灭的光芒。”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要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方位地改革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崔小苏 《职业圈》2008,(17):27-27
文章从“仁德、诚信、求实、创新”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建立企业文化的思路,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对人的“灵性管理”,又通过“忠义、精艺、璞熠、睿毅”,进一步阐述了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全体职工中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建立优秀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众多经济学家提出类似观点:“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升华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企业文化一定是由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制度规范、习俗方式、英雄人物、物化环境等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祖中华 《职业圈》2014,(10):94-95
中滦公司党委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与承钢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结合合资公司实际,按照“培育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推进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的总体思路,从服务承钢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推行“五精”(“五精”即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文化管理,塑造企业“灵魂”,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中滦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作为洛轴企业文化灵魂的“信得过”精神,有着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群众基础。企业“信得过”精神的确立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企业“信得过”精神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动因。目前,企业“信得过”精神必须重新定位。必须要把握“信得过”精神重塑的必然趋势——丰富和发展其内涵。新时期的“信得过”精神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来推动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重铸LYC事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鹤北林业局是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单位荣誉称号。几年来,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鹤北林业局把弘扬林区先进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要突破口。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创新”的方针,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林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相似文献   

7.
周学选 《职业圈》2010,(34):79-83
美国企业文化专家劳伦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八大原则》一书中写道:“管理正在重新寻找它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李宝成 《职业圈》2013,(24):79-80
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政治优势的衍生,是国有企业独有的特质。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保证国有企业经济平稳发展的强大力量,笔者认为,要强化企业党组织在广大员工思想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紧密围绕“四个借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期实现培养共同价值、促成凝心聚力良好局面的目的。一、以文化理念为精神统领,借力“党代会”弘扬主旋律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要向心力。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首先体现在企业党组织在文化理念体系打造过程中发挥的突出作用,其中,“党代会”这一重要渠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杨颢 《职业圈》2010,(33):17-18
对症分析供电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用企业文化管理科学克服恶习,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力争达到期重奖重罚应有的目的;用以“和”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消除安全管理隐患,从而有效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促进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反思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必要.企业文化虽然有精神因素,但绝不等同于企业精神.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多停留于精神层面,注重文化的表象,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内涵.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要用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指明了文化与管理结合的融合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构建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的意义 随着建筑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人本管理,逐渐被广大建筑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并作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人本主义”中的“本”,我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企业发展。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  相似文献   

12.
李晓琴 《职业圈》2012,(11):14-14
上个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风靡全球。人们发现,精神文化就像企业机体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当时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将是文化竞争。事实也不断证实了专家的预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进入21世纪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步启动,提出了“创业创新创效,建设和谐油田”的企业精神。在全油田深入学习贯彻油田企业精神的同时各基层单位也陆续酝酿和启动了各自的企业文化建设。怎样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3.
《职业圈》2010,(25):49-49
为总结梳理新中国60年我国企业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新中国优秀企业精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定于2010年11月13-1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办“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年北京峰会”。  相似文献   

14.
搞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精神,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柳波 《职业圈》2014,(27):111-111
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和电力改革走向纵深的新形势,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供电企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五统一”建设,加快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点的供电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仅能够形成、凝J0聚力、奋发进取的催化剂,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公信度,达到精神变物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中国石油第六建设公司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把和谐管理作为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保障和谐管理与和谐企业文化好比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和谐管理就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的管理才能催生和谐的文化,和谐管理促使员工他律,和谐文化促使员工自律。六建公司主要通过“四个坚持”来推动。  相似文献   

17.
周小凤 《职业圈》2012,(9):18-18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新型管理理论。一直被誉为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而创新能力则被看成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两者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胜利的关键。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在高强度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反映着企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企业“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打造职业化团队。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了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强企。以文化融合引领企业快速发展?我认为应重点坚持“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内容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制度文化来约束人。用精神文化来凝聚人,用物质文化来塑造人,推进文化“落地”。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业价值观、经营观、企业信誉及企业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等的总和,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从实践上讲它是企业文化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燕平 《职业圈》2012,(9):65-6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对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讲。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程度。是由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效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向心力。在有凝聚力的企业,员工有一种把企业当作家的“认同”心理,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