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每月评论     
<正>中国新闻传媒网正式开通新华网承办据新华网消息,2月1日,随着4位新闻界代表共同触摸激光水晶球,中国记协新闻发布厅大屏幕上瞬间亮出一副以湛蓝色为主体色调的互联网页,这标志着由中国记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华新闻传媒网(www.zgjx.cn,简称“中国记协网”)正式开通。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新华社副社长鲁炜、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以及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新华网总裁周锡生等代表、嘉宾欢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每月视窗     
《新闻实践》2007,(3):58-58
中华新闻传媒网开通由中国记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华新闻传媒网(www.zgjx.cn)于2月2日正式开通。中华新闻传媒网是整合新闻界资源打造的全国新闻界共同的网站,将为中国记协服务全国新闻界搭建一个新平台。网站设有要闻区、热点专区、记协之窗、维权服务等18个栏目。从今年起,中国记协将利用中华新闻传媒网改进新闻评奖工作,进一步扩大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社会参与度。来源:《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9日新华网(www.xinhuanet.cn)推出了ESS聚合新闻,提供聚合新闻的栏目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11个新闻栏目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专题栏目,新华网称其为“试运行”。这是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大面积的推广新闻聚合服务,可以看作以ESS技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技术在我国的决定性发展。对于网络新闻和以新闻为主的网站来说,作为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的新华网提供的ESS聚合新闻服务则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记协网(中华新闻传媒网www.zgix.cn)是为全国新闻工作者服务的专业网站,通过一年多的网站运行实践,综合广大新闻传媒界受众(包括新闻从业人员、传媒研究人员、其它宣传工作者和传媒院校学生等)的意见建议和反馈情况,我们对传媒界受众的资讯需求有一个大致的归纳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邓拓同志逝世40周年,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协办.福建邓氏名人纪念馆承办的“邓拓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18日至20日在邓拓同志的故乡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包括邓拓同志的老战友、邓拓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邓拓的家属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三年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中国记协是党联系新闻界的桥梁和纽带.推进新闻队伍建设和进行新闻行业管理是中国记协的主要职责.也是党交给中国记协的任务。因此.“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应当是我们工作主线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他工作都应当围绕这条主线.纳入这条主线.主线就是影响力.主线就是感召力.否则桥梁纽带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就会成为“两张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业界资讯     
2月1日,中华新闻传媒网(www.zgjx.cn,简称“中国记协网”)正式开通,该网由中国记协主办、新华网承办。中华新闻传媒网是中国记协在国际互联网上为全国新闻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设有要闻区、热中华新闻传媒网开通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7日,新华网开通“两会”手机互动平台,通过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联合推出的“掌上两会”手机频道,以及“新华短信”的“两会”互动短信实时报道两会,将代表、委员的心声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手机用户。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整整10年,而从1995年1月我国第一家上网媒体《神州学人》网站开通至今.网络媒体在中国也走过了第一个十年。经过十年的发展.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新闻网站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在这节骨眼上.全面提升网络编辑的版权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11.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8次互联网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浏览新闻的网民占66.3%,82.6%的网民通过上网获取信息,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了网民最主要的活动之一。然而中国现在的网络媒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单位,网络记并没有采访权。不过这并不妨碍网络媒体获得新闻:政府认可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是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由网络编辑给予编发;其他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除了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就是转载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新闻,其中报纸是门户网站新闻最主要的来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杨磊 《新闻导刊》2006,(2):9-11
2006年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会议4月4日在太湖之滨无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记协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全国50余家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研究所的70多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交流研讨了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强调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要当好理论研究的平台,成为新闻实践的“思想库”和“参谋部”。  相似文献   

13.
5月1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报业网共同主办,《中国记者》、《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实践》、《今传媒》.君风传媒等期刊、传媒机构联办的“中国传媒经营模式创新研讨会暨60报60年全国巡礼活动座谈会”和“红色报刊校园行——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6日,由人民网、新华网等14家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共同组办的“中国网络媒体2004年度新闻风云榜”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评选出了2004年度国内十大新闻、国际十大新闻。这是国内第一次由受众直接参与的新闻评选活动,据统计,有50万网民参加了评选。这在新闻界和受众中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茹侠 《新闻世界》2014,(7):174-177
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雅安地震"所制作的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弱点提出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市报人》2004,(12):10-10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评选结果于9月28日揭晓。其中,地市报有15件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吕星 《中国记者》2020,(1):86-88
舆论监督是媒体发挥自身特点,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社会职责,是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舆论监督制度"。作为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舆论监督制度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保障。如何让舆论监督"帮忙不添乱"?2019年12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门组织召开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就相关问题与行业参与者、圈内专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议。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道德委主任委员胡孝汉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新闻道德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张百新以及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部分委员和媒体代表出席并参与评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新闻传媒网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新华社承办,由新华网具体负责承建和运行。目前,网站设有要闻区、热点专题、记协之窗、维权服务等18个栏目。网址是www.zgjz.cn。中华新闻传媒网2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翟惠生在网站开通仪式上说,建立中华新闻传媒网,是中国记协与时代同行、与新闻界同行的需要。中华新闻传媒网的建立,将为中国记协服务全国新闻界搭建一个新平台,为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闻媒体研究所、新闻专业期刊“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年会)6月7日—10日在云南召开。70余位媒体研究所和新闻专业期刊负责人到会。会议由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梁贵和主持。中国记协副主席栗国安在开幕上讲话,他指出,今年根据中宣部的要求,要在新闻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和教育活动,这也应作为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和新闻专业期刊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希望大家重视这项工作,做好安排,紧密结合新闻宣传工作的实际,开辟栏目,刊登优秀论文,介绍好的经验,为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宣部…  相似文献   

20.
辛文 《新闻导刊》2005,(2):F003-F003
由中国记协主办,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新闻媒体研究所年会3月17日至1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刘祖禹及全国60多家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