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部讲述西藏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令人意外地先后被东西方的官方电视媒体购买,并在各自的平台播放。在“西藏”成为东西方国家予以不同解读的一个敏感词的时候,他们却对同一部纪录片中的真实生活给予认同  相似文献   

3.
钱群 《视听纵横》2002,(4):57-58
以人为本,这是中外纪录片安身立命的根本。美国新闻学者麦克&;#183;道格尔说:“所谓人类兴趣,或日人情,指的是人对于同类的关心,其中包括对他人的苦难、不幸的同情,对友谊的渴望乃至于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关注。”中国纪录片的崛起并日益蓬勃,人的主题的开掘、提炼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沿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来探寻这条人性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王琪泰 《视听界》2008,(4):86-87
乡土情结是纪录片创作的特殊符码。在电视上表现平民意识并形成一种创作倾向后,地方台纪录片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从社会变革、人文景观、情感世界等方面反映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这不仅是电视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也是时代赋予纪录片创作的符号印记。以探寻的目光,挖掘和表现地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风貌,是十多年来泰州纪录片始终追求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第六届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的评选中,张以庆执导的《英和白》脱颖而出,独揽四项大奖,成为这场评奖会中最大的赢家。然而获得国际大奖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国内学界业界的认可和推崇,相反,张以庆和《英和白》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抨击和质疑。批评的焦点是《英和白》违背了纪录片“客观记录”的本性和职责,过多地表达了创作主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赋予纪录片追求完美、倾诉理想等崇高含义的同时把纪录片捧上了“神坛”,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套上理念的枷锁,从而使得纪录片远离世俗、曲高和寡。其实,纪录片不论如何崇高如何意涵深远.总还要通过电视屏幕进入百姓家庭。放低身段、回归凡尘才是正途,否则“真理”就变成了“歪理”.“歪理”也会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8.
不容置疑:真实性是所有电视纪录片的生命.近年来,有一种“纯纪实”纪录片的观点影响着一批纪录片的创作.为了真实性,有人一味强调纪录片照相的本性,以为纪录片只能忠实地摄取动态的现实生活.并把此类作品奉之为新潮之作.我以为,这只是  相似文献   

9.
给DV安个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冶夫 《传媒》2004,(3):39-41
近几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一些DV爱好者,他们拿起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者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另类”的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奖。但就DV人的民间性和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使他们的“个性化”作品,往往不能适应主流媒体的需求,所以一些DV纪录片爱好者不得不选择了境外,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播出的“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纪录片不仅被人们重提,而且“炒”得近乎火热。应该说,这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在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时,创作者们理所当然地对这种电视形态产生兴趣。于是,人们开始注意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性的认识和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的表现。电视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由此,它派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附属内容。构成了以下基本…  相似文献   

11.
在谈纪录片创作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表现”,可能是怕提到“表现”就容易使人产生背离真实的嫌疑。其实,纪录片同其他一切精神产品一样,最终是“表现”的。主张“物质现实复原”论的克拉考尔也承认:“任何纪录片,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是倾向于表现现实的。”更何况是记录有着丰富复杂情感的人,那种照相式的“纯”记录是无法把人物上升到审美的高  相似文献   

12.
陈欣 《声屏世界》2008,(5):33-34
对于纪录片发展的前景展望,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时代性。时代不同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维下,我们很少地去考虑地理因素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不管我们如何强调纪录片的国际化制作、国际化包装,地理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都无法抹煞,也不应该抹煞,相反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地域性使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地域性使得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于倩  洪宏 《传媒观察》2006,(9):47-48
“纪录片是非故事构造而又戏剧性言说的”,这种纪实性与艺术性同生共体的特质,使之有别于电视新闻片、电视剧等影视门类。有人认为,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意义的新的体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形态是在《东方时空》开播两个月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生活空间》的定位类似于《为您服务》栏目,主要是教给观众一些生活常识。这在当时属于前卫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显得极不协调。为了扭转这一现状,节目组人员喊出了“填补中国电视空白,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13号,并决定尝试把镜头转向普通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想法一出笼,便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与首肯。于是,《生活空间》开始以拍摄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形态”在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观感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从近年来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走向。同时,这些纪录片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的含蓄化 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画面+解说”曾是十分流行或典型的表现手法。而当代纪录片的本性却恰恰排斥这一切。声、画不再是为叙事表意而任由创作者支配的调色板,而是属于生活自身。由于生活成为当代纪录片表达的最直接源头,因此,主体意识在创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方面,而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讲述了一个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使象《望长城》那样气势磅礴的电视史诗,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总是与普通人题材联系在一起。普通人题材既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普通人群也正是依托电视纪录片才开始走上屏幕的。大量凡人小事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某些既有的电视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纪录片对电视的平民化发展的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出“表意论”概念,是指对“主题”做怎样的“表达”或能做怎样的“表达”的探讨。我们所指的“表意”更多的是从文本出发,认为影像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着非凡魅力的语言形态,我们探讨的目的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要素,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创作空间,营造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也许有人会担心,纪录片创作一旦提倡“表意”,那拍出来的纪录片还会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吗?  相似文献   

19.
纪录与心态     
纪录与心态金小燕,徐洲赤(93级新闻续本科生)自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视点越来越多地对准普通人,注重纪录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后,如何在那些看起来极为客观、原生的镜头里表现人物的心态,表现人物内在的、深层的感情世界,就成为许多电视纪录片的追求。然而,矛盾之处在...  相似文献   

20.
赵青 《传媒》2017,(6):22-24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