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现在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多是采用面谈的方式。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面谈的过程中,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有时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有时开始出于“友好交谈”,最后却以充满“惩罚色彩”而告终。于是,我们的老师便深感现在的学生难教,师生关系也时常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彰显个性的主渠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总想在短时间内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使知识得以转换,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担当“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却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有时讲解正入角色并陶醉于自我喝采时,突然从教室中“飞出欢乐的歌”;有时教师良苦说教、善意疏导却引发了学生“风风火火”的顶撞行为。对此,教师如何平抑“气愤”,合理导控,这对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宋德如 《教书育人》2001,(13):33-34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彰显个性的主渠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总想在短时间内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使知识得以转换,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却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有时讲解正入角色并陶醉于自我喝采时,突然枞教室中“飞出欢乐的歌”;有时教师良苦说教、善意疏导却引发了学生“风风火火”的顶撞行为。为此,教师如何平抑心理“气愤”,合理导控,这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创新素质培养与教育文化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发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过去“满堂灌”的教师们现在却在总结着创新教育经验;黑板上条分缕析地陈列着“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学生们也从“创新课”上了解到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步骤:“创造性”或“创造力”的发展被列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5.
严卫林 《贵州教育》2009,(19):14-15
我们常说校长管理要以引导为主,摈弃“说教”,否则就有不善管理的“嫌疑”戴上不会管理的“帽子”。然而笔者却认为校长的特殊角色决定了在平时的管理中有时也应该现身“说教”。校长通过现身说“教育理论”,让教师开阔视野;说“人格魅力”,让教师下白成蹊;说“教学实践”,让教师学有榜样;说“成长经历”,让教师干有方向。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有时却把学生置于脑后,随意行事。如此,学生问出“老师.您的眼里有我吗”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 ,学生却听之藐藐?为什么有时教师三令五申 ,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们时常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 ,师生关系经常搞得剑拔弩张。而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 ,给学生一个热血沸腾的鼓舞 ,一个自责自省的反思 ,一个永生难忘的印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都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善做润物的好雨。一、巧拨“情”弦 ,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进行心灵碰撞作为受教育者 ,学生每天都要聆听老师的说教。有些话说过一遍又一遍 ,重复多了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本领———过耳变风 ,充耳不闻 ,有时甚至烦而生厌 ,教…  相似文献   

8.
现在教育界祟尚赏识教育,认为靠激励手段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至不能谈“批评”,甚至谈“惩罚”则色变,似乎说到“惩罚”教育就是体罚或变相体罚。随着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丑闻”,对教师的指责声使得学校、教师面面相觑,草木皆兵,仅仅靠爱心、耐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可是当遇到屡犯错误的学生时,耐心教育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苍白而无奈。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新的课程,广大教师以空前的热情积极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涌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景象。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的教师却迷失了课改的方向,诸如误解师生“合作”弱化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主导”僵化生硬;学生“探究”、“参与”被形式化、表面化;片面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无味的表扬过多过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偏差;错误地对待考试;学生分化等等问题。还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全新的理念,缺乏心理准  相似文献   

10.
尽管现在大家对“差生”的提法有很多异议,认为这种叫法给一部分学生人为地贴上了标签,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于是用“学困生”来代替“差生”。叫法变了,实质并没有改变,由于家庭因素、孩子自身的发育发展等种种原因,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有时“学困生”确实令我们教师挠头,他们有的成绩很差却不思进取,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上课该认真听讲的时候却做小动作;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教师威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我们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他一句,他项你两句,好像觉得他有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我有时管教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有时真的很生气。”诸如此类反映出来的缺失教育效果问题,仔细推敲起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缺失威信,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好。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威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全新的课程,广大教师以空前的热情积极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涌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景象。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的教师却迷失了课改的方向,诸如误解师生“合作”弱化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主导”僵化生硬;学生“探究”“参与”形式化、表面化;片面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而无味的表扬过多过滥;  相似文献   

13.
追求教育真理.是教师对学生的使命所在,是对自身理想的诉求。然而尽管许多教师对学生倾尽全力.苦口婆心,却难以从中收获效益。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美的震撼。“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缺了“善”与“美”.“真”有时就像一把利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4.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向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变传统的“教会学生”为现在的“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指明了通彻的教育方向,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它又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不断地产生着困惑,困惑于教师的激情昂扬与学生索然无味的对比;困惑于教师始终觉得简单的知识却得到学生云里雾里的一脸茫然;困惑于教师认为是神圣美好的音乐却不及那些连歌词都不清不楚的所谓流行……这些困惑的存在,有时候就直接产生了“剃头担子一头冷(学生)一头热(教师)”的课堂教学现象。于是很多教师在反思中感叹最多的就是音乐课怎么了?……  相似文献   

18.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6,1(8):93-93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教育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明明都知道许诺必须践诺,但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许诺却越来越显得轻描淡写、随心所欲,使“许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虚诺”。如此的“许诺之轻”,让教育又如何承受?  相似文献   

19.
郭昭鹏 《贵州教育》2010,(15):46-46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师生之间所谓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泾渭分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二者之间不能有任何的交换,否则就会有违伦理道德。“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仅指学识方面,也指道德方面。仅就从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不过学生由于阅历、经验的欠缺,由于年少气盛,才会犯下他们有时也始料未及的错误;而教师犯的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并不等于教师是道德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语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常常出乎教师的“预设”,有时精彩纷呈;有时却局面尴尬。这里叙述的是本人在七年级语课中的两个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