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在“身份”领域,既有研究多以“身体-身份-自我”为切入点来讨论关键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困惑,但因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此缺少应有的主体性关怀。本文通过疫情中运动员的主观体验以及主体性应对的叙事,试图窥探出关键性事件中与“身份”相关的新维度。研究发现:疫情中运动员会因共时性和历时性“流动性危机”而产生身份困境,主体为应对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流动阻碍,会依据自身所处情境主动进行身份重构。基于经验材料,进一步呈现出了关键性事件对“时间”分割的结构性动力,以及个体如何利用“过去”以维持或重构身份,并发现“流动”这一概念或许能够丰富上位文献与实质性文献的理论阐释范围,也能为运动领域的“时间”“身体”议题形成社会性关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建立在对社区体育需求与基层治理环境的变动性理解之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该研究从社区体育治理变迁入手,分析复杂性社会的到来为社区体育治理带来的新挑战,提出数字赋能背景下社区体育治理逻辑的生成方式:(1)通过扩大智慧体育服务内涵,实现社区体育治理由“普惠式”向“回应式”转变。(2)实现人员精细化管理,促进社区体育治理由“整体整治”向“整体智治”的转变。(3)通过服务技术下沉,提升国家对社区体育治理的覆盖力及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从重构智慧体育社区治理主体关系,完善智慧体育社区治理架构,优化智慧体育社区治理机制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数字赋能视角下智慧体育社区建设的实践策略及优化路径:重塑智慧体育社区治理理念,实现由“治理体育”向“体育治理”的转向;优化智慧体育社区结构,由“碎片化”治理转向“网络化”治理;创新智慧体育发展路径,实现社区智慧体育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哔哩哔哩“帕梅拉”虚拟健身社区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将“帕梅拉”跟练视频参与者划分为五种理想类型,观察她们的身体样态呈现与交往互动内容,以窥见青年女性运动身体与互联网科技的互动生成,并讨论青年女性在社会网络空间中如何通过身体体现实现自我身体认同,进而揭示其运动身体在生活世界的感知内容及表达形式。研究认为:(1)运动身体由“缺席”到“在场”是身体与技术互动生成的标志且身体与世界的互相感知表现为相互作用力的粘连;(2)弹幕仪式互动将身体体现的即时表达转化为强烈的身份认同并试图与他人产生对话;(3)青年女性“反抗的身体”与“属自己”的运动是破除男性对于“女性化”压制以及“自我女性化”示弱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武术之“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语言学与武学两个视角对“劲”的概念进行学理辨析,然后展开“劲”理论层面的意义探讨以及实践层面的训练要义探赜。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之“劲”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形体练习、气息吐纳以及意识引导为主要练习程序,经系统化训练后所获得的符合武术相关技术特点的整体力。就其理论层面而言,在揭示拳种技击基础、深化格斗对抗理念、促进肢体协调表达、丰富套路演练韵味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则主要通过形体练习奠定“劲”之松通顺达的身体基础,通过气息吐纳保障“劲”之己身贯穿与彼身渗透,通过意识引导实现“劲”之破体构象的实践飞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使人们透过太极拳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主要采用逐层剖析的方法解析了太极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武术拳种。首先,阐明了对武术拳种的定位:以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次,提炼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的要旨:采用以丹田及脊柱之命门为核心的发力方式;再次,归纳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的特点:突出控制、把握节拍,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最后,明晰了太极拳的核心定位:既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也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是以“阴阳相生”“化发一体”的太极劲为核心追求的武术拳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细化了武术拳种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形成明晰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冬奥口号”是举办城市根据国际环境、国内现状以及自身本土化理解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冬奥会理念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育动员机制,具有体育公共外交的“倡议”功能。该文聚焦历届冬奥会的口号,通过对冬奥口号倡导机制的多维剖析,发现历届冬奥口号的倡导主题呈现出从“齐聚同一时空”到以“火焰”与“激情”为中心的诠释;通过对历届冬奥口号相关的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分析,发现冬奥口号的创制一直以来都在向世界传达“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契合的倡议理念。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倡议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林匹克精神、办赛理念和奥运愿景的中国解读、中国诠释和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目前武术散打项目专项化训练针对性不强、专项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供能特征、比赛取胜的主要因素、技术结构与内容、项目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武术散打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和提炼出武术散打的专项特征:随机、高频的供能转换,移动、变换的攻防技战术,显著、多样的特色技术,有拳套、分体重、需快摔的特殊要求。通过分析专项特征,细致化地设计了武术散打的专项训练内容:“信号沙包”的整体性训练;短时、多频、随机的体能训练;以移动和多方位变化为主的技、战术训练;人文关怀及技术特色的掌握和应用训练;“戴拳套”“划分技术风格”“突出两秒快摔”的特殊性训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ross-country skiing is a complex endurance sport requiring technical skills, in addition to considerable physiological and tactical abilities. This review aims to identify biomechan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cross-country skiers. Four electronic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systematically for original article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echanical factors (including kinematics, kinetics, and muscle ac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while skiing on snow or roller skiing. Of the 46 articles included, 22 focused exclusively on the classical technique, 18 on the skating technique, and six on both. The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were: results from actual or simulated races (9 articles); speed on specific tracts (6 articles); maximal or peak speed (11 articles); skiing economy or efficiency (11 articles); and grouping on the basis of performance or level of skill (12 article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that i) cycle length, most often considered 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skiing speed, is also related to skiing economy and level of performance; ii) higher cycle rate related with maximal speed capacity, while self-selected cycle rate improves skiing economy at sub-maximal speeds; iii) cross-country skiing performance appears to be improved by joint, whole-body, ski, and pole kinematics that promote forward propulsion while minimizing unnecessary movement.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梳理有关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英文文献,对高山滑雪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预防策略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发现:(1)高山滑雪的损伤发生率高;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手指、下背部、头面部等部位次之;损伤类型主要包括韧带损伤、应力性骨折、神经系统损伤/脑震荡等,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方面无性别差异;损伤程度一般为中、重度,最严重者可致使运动员停训或中断参赛超过28天;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所面临的损伤风险相近。(2)影响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技术动作、性别年龄、先天遗传等相关的内部因素,它是减少和预防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与竞训场地、器材、装备、气候等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它们也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特征产生一定影响。(3)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可主要侧重于提高力量素质、优化技术动作、创新器材设备,并逐步加强多措并举、相互配合以产生综合效应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为加强与高山滑雪项目特征相匹配的运动损伤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大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机制探究,探索新的预防手段和策略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统梳理有关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英文文献,对高山滑雪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预防策略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发现:(1)高山滑雪的损伤发生率高;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手指、下背部、头面部等部位次之;损伤类型主要包括韧带损伤、应力性骨折、神经系统损伤/脑震荡等,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方面无性别差异;损伤程度一般为中、重度,最严重者可致使运动员停训或中断参赛超过28天;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所面临的损伤风险相近。(2)影响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技术动作、性别年龄、先天遗传等相关的内部因素,它是减少和预防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与竞训场地、器材、装备、气候等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它们也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特征产生一定影响。(3)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可主要侧重于提高力量素质、优化技术动作、创新器材设备,并逐步加强多措并举、相互配合以产生综合效应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为加强与高山滑雪项目特征相匹配的运动损伤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大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机制探究,探索新的预防手段和策略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备战2006年冬奥会综合攻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毅  郑凯  常波  戈炳珠  闫红光 《体育科学》2007,27(2):31-33,66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备战2006年冬奥会综合攻关研究,是根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备战第20届冬季奥运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备战训练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历经19个月的时间,为国家队提供了各种比赛、裁判、国外运动员信息,以及各种参赛动作方案。完成生物学监测30余次,近300人次。科研人员跟队进行研究与服务工作1000余人日,采录技术动作近百小时,建立助滑距离与速度控制模型,为实现该项目冲击金牌的备战目标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滑雪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伴随着滑雪运动的兴起,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滑雪产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滑雪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力求为此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的文化与经济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于杨  夏光  刘巍 《冰雪运动》2009,31(5):92-96
探究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效应,对振兴龙江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出连续举办12年的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将滑雪从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成一个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一个标志性品牌。认为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塑造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和引领时尚的滑雪节文化;带来越来越广泛的滑雪消费市场,引起日益国际化的滑雪场开发与经营,形成趋于完善的滑雪产业链;使滑雪旅游成为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且推动了龙江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龙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运动技能学习心理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构建空中技巧项目技能学习心理结构和助滑速度最佳训练控制方案与效果的评定.研究方法心理测量法、心理技能训练与评定方法、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经13个月技能学习心理控制方案的实施,运动员技术水平稳步发展;技能学习心理控制的准确性是随着动作难度的增加而加强,助滑速度的范围是随着动作难度的增大可调控的范围变小,运动员动作成功率取决于最佳助滑速度知觉、空中技术及着陆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发展大众滑雪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发展大众滑雪旅游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和实际考察。认为大众滑雪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大众滑雪旅游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大众滑雪旅游的发展应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大众滑雪旅游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大众滑雪旅游的法规及其运作机制,经营理念大众化,注重旅游形象的塑造。充分认识发展大众滑雪旅游对于促进和谐社会人的现代化观念的建立,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消除社会等级差异,感受和谐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安定等起积极作用,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For the last 15 year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stances skied and of alpine skiing accidents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e Davos‐Klosters skiing area, a ‘closed’ skiing area, where every skier has to retur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station. Distance skied is measured by vertical drop in 106 km determined by calculations from frequency surveys by lift‐operators. About 2.5 million km per season have been skied during the past years, a number remaining constant for the last 15 years. In the same time the requirement for rescue‐transports in this area has shown a decline of 46% to 288 transports per season due to a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injuries with initial immobilization. Therefore the so‐called transport‐quotient (one rescue‐transport per 104 km of vertical drop skied) has decreased from its initial value of 4 to 1 per 104 km. During the same time all winter sport injuries were analysed at the hospital of Davos. About 90% are injuries caused by alpine skiing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17 246 alpine skiing injuries for the last 15 years. There is a great decline in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eg fractures with a contrary development of knee injuries. Today half of the lower leg injuries are knee injuries (280 knee injuries out of a total of 1250 alpine skiing accidents per season). There is a gradual increase of upper extremity injuries from 17% of all skiing injuries in 1972 to 35% in 1976. A Swiss multicentre study on skiing safety shows comparable injury patterns in other skiing areas. The average injury‐severity measured by several parameters is declining.

In a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skiing equipment of 1072 persons who sustained an accident, only 32% had ski bindings with tolerable frontal release and 17% with tolerable torsional release. Parallel measurements of bindings of 600 non‐injured skiers gave the same alarming results. More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inding adjustment and knee injurie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20.
滑雪旅游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之下进行有序开发。对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业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业存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文环境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完善立法、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预防和治理并重等应对措施,旨在为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