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该文以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选取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天锻炼一小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学业减负保障学生睡眠”四个子政策作为案例分析。根据政策属性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划分出不同的政策执行类别,并对影响四类政策执行的支配性要素进行模型解释,最终归结出导致政策执行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体质健康资源、完善政策监督机制、优化条块管理模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等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明显的“重权利,轻义务”问题。为了推进体育权的实现,在研究范式上应从“权利思维”转向“义务思维”。体育权的实现依靠的是国家义务而非国家权力,国家义务是实现体育权的直接保障与根本保障,且是一种法定义务。在内容体系上,体育权实现的国家义务包含了尊重、保护与给付三个层次。尊重义务要求国家不得妨害公民体育自由权行使;给付义务要求国家应在物质、服务与制度方面为公民体育权的实现创造条件;保护义务则要求当非国家以外的第三人侵害公民体育权时,国家应及时制止并排除妨害。国家违反体育权实现义务应当具有可诉性,其中,违反尊重义务具有完全可诉性,违反保护义务具有部分可诉性,违反给付义务只具备最低限度可诉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体育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路径。研究认为,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能够筑牢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够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更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体育文化交流能够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体育共享发展能够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上述五点构成了新时代体育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五条脉络,是未来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7.
体育赞助法律关系同时涉及合同与侵权问题。基于关涉法域的多元性等因素,《体育法》并未专门规定“体育赞助合同”类型,故只能通过解释论寻求规范依归。考量体育赞助协议的典型合同目的等因素,可以发现“赠与合同说”等传统解释路径存在逻辑错误或规制不足问题。对此,根据体育赞助的营利性、对价性和“品牌传播”目的,将之认定为商业标识许可使用合同的特殊类型,并以《民法典》第993条及《体育法》第52条第2款作为规范框架,既符合合同层面的规范现实,又能够实现侵权层面的逻辑自洽;同时,应考虑以体育商业标识保护为重点,通过明确使用权流转规则、标识瑕疵担保义务法定化等措施,从合同及侵权两个层面共同为体育赞助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8.
以往体育学界未能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所提协同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受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rick Barth)的文化转换“生成”过程论的启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引导性协同机制的生成过程开展个案研究,以弥补学界当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研究及其建构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Y寨苗拳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概念、德勒兹的“生成”思想来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个体与组织、机构间的协同机制生成过程。该研究个案表明:州武协、市文广局、镇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之一,对苗拳师、村民实施行动意图、目标、路径上的转换,形成一种引导性协同机制,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苗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他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就武术文化旅游的筹备反复协商,凸显了政府对苗拳传承在人员、政策、活动、物质等层面的引导,生成了苗拳师与其他村民、镇政府、州武协、市文广局的多维联结关系,生成一种基于利益相互嵌合的、具有引导性协同机制效能的行动者网络,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可能。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性协同机制生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症结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引导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全球首座“双奥之城”推动了新兴媒体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度融合,折射出我国国家传播能力提升与传播格局演变的壮阔历程。将我国筹办、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旅”作为一个兼具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的历史文本进行审视,揭示全球大变局时代技术与文化在中国的互动与演进,分析奥运传播与我国传媒业创新实践的融合互动,呈现体育传播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冬奥口号”是举办城市根据国际环境、国内现状以及自身本土化理解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冬奥会理念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育动员机制,具有体育公共外交的“倡议”功能。该文聚焦历届冬奥会的口号,通过对冬奥口号倡导机制的多维剖析,发现历届冬奥口号的倡导主题呈现出从“齐聚同一时空”到以“火焰”与“激情”为中心的诠释;通过对历届冬奥口号相关的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分析,发现冬奥口号的创制一直以来都在向世界传达“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契合的倡议理念。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倡议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林匹克精神、办赛理念和奥运愿景的中国解读、中国诠释和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以2000-2013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发的关于日本体育研究的224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从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对国内有关日本体育的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分析(2007—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4年来立项的数量、地区分布、主持人所属机构比例、研究内容、成果形式进行了描述,揭示了研究领域的重点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研究热点呈参差不齐的分布,频率较高的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学等。  相似文献   

13.
运动与训练科学化的进程要求从业者和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科学界的标准来使用术语描述运动过程,作为国际单位制之一的“power”同样也是人体运动能力的核心指标,有必要系统梳理并分析“power”相关高频术语及其研究主题。采用CiteSpace等工具对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1966—2022年与其相关的21 129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power”主题研究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产出趋势持续增长,近十年该主题内涌现了体能表现等关键词;(2)功率是主题领域中最常见的表示结果,分为运动量化形式、具体量化指标和强度划分阈值三类;(3)爆发力是仅次于功率的表示结果,但近年来被指出该术语是力量训练情境下的口语化表达,其本质仍是描述功率。未来应重视并加强对功率及其衍生指标、术语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规范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唯唯  李俊  邵旭 《体育学刊》2007,14(2):20-24
学术论著的被引用情况,可以反映学科的研究热点,但还不够全面。利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究论文标引关键词来分析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可以佐证其相关研究结果,不失为这一方面研究的有力补充,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类似成果发表。2000-2004年CSSCI数据库收集了各类体育学研究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11487个.对这些关键词被标引最多的前100个进行归类分析研究,从而使体育学术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关联信息浮出水面,在体育教学方面,多集中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在竞技运动方面,研究项目多集中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及竞技体操;在社会体育方面,多集中体育体制的改革、社会体育的政策及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奥科会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其办会模式新颖,实践效果良好,学术形式多样,会议规模较大,办会档次很高.此次奥科会启示我们,要关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走向,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型办会模式,注重培养国际学术活动管理的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为发现我国近五年体育学研究热点领域及其未来趋势,使用布拉德福定律分区理论,对体育学16种核心期刊2013-2017年所刊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层研究。通过关键词在核心区分布的整体和年度分析,结果发现:①整体分析,近5年体育学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为:竞技体育、体育管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②年度分析,体育学研究热点随时间发生波动性变化;③体育学研究热点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竞技体育、体育管理、群众体育和体育教育,是近年及未来体育学研究的重点;第二层次包括学校体育和体育史,学校体育的研究逐步得到重视;第三层次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和奥运会;④研究热点随年份的变化:最重要热点竞技体育、体育管理、群众体育、体育教育表现出持续性和稳定性;次重要热点学校体育和体育史的变化表现出差异性,揭示了研究热点的未来趋势;边缘性热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和奥运会波动性大,偶然性明显。  相似文献   

17.
1998~1999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及引文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李军 《体育科学》2000,20(5):19-2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10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载文量、载文地域分布、载文中课题及获奖论文类型、引文量、引文语种以及引文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我国中文体育类期刊的出版周期普遍较长;各期刊的作者群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名牌期刊”在吸引高质量文章上仍占优势;10种核心期刊的平均引文量为5.29篇;半衰期为6年,衰减系数为34.9%。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刊登的所有有关排球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论文的年刊登总量呈下降的发展趋势;刊登总量排在前3位的期刊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31篇)、中国体育科技(67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58篇);论文中受到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是气排球项目,受到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是沙排项目;论文数量排前3位的室内排球、沙排、软排最热门的研究主题分别是:技战术、现状调查与赛事(项目)推广、教学。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介的兴起改变了奥运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国内外学界敏感地捕捉到奥运会与社交媒介间的关系转变,并对二者在关系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了探究。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对社交媒介与奥运会联姻的背景进行解析,认为媒介技术的革新、受众媒介消费行为的转变以及国际奥委会的选择性变革是促使二者联姻的内在动因;认为传统媒介的作用式微与角色重塑、传播内容的文化表征与多元解读、社交奥运的传播特征与策略创新、奥运媒介的传播失范与理论探源、社交媒介中的舆论张力与危机应对等为研究的主要论域;认为未来相关议题的探讨应关注奥运传播的理念变革与体系建构、奥林匹克主义的媒介表达与数字传播、对外传播的叙事困境与路径选择和奥运传播的伦理重塑与矛盾消解。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展示政治"的理论视角,分析平昌冬奥会通过公共文本、公共空间、公开仪式、视觉符号、民间社团等载体所展示的政治意涵,并通过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平昌冬奥会展示政治内容的报道来考察其政治传播的媒介效果,分析西方主流媒体评价奥运会政治传播的方式和惯习。据此提出北京冬奥会政治传播的理念、行为和受众策略:以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引领冬奥会政治传播;延伸公共政策和公共空间的政治展示功能;将硬性政治诉求柔性展示的公开仪式;主动引导、分类疏导民间社会的政治表达;关注与东道主有政治文化争议国家的相关展示政治行为;强调受众的体验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