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着文化权利制约文化选择、课程功能影响文化选择和课程评价阻碍文化选择三个方面困境。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功能,应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重要对象,将实现个体与文化双重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价值追求,将提升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齐齐哈尔市因扎龙自然保护区和丹顶鹤闻名世界,根据当地鹤文化课程资源,把"发展鹤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作为校本课程的切入点。阐述了校本课程"鹤文化"的深度开发及对开发实践的反思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颖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2,18(5):25-28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以便使课程由单纯的文化工具存在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主体存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隐性课程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与教育相伴相生,二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之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隐性课程,可以说也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对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型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会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莒县跟其他地方一样,本土文化底蕴醇厚,充分挖掘其优秀价值,能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本文试探讨本土文化——莒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及课程实施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作为反映一定文化价值观念的课程,是一种积累的劳动,体现了资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种文化资本.认识课程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特征为揭示课程本质提供了多元的视角.课程文化资本是将反映主流文化意识的文化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能力,在得到文凭和资格认定后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社会地位和象征权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对课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之间由矛盾冲突最终走向融合,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课程文化观,成为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会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莒县跟其他地方一样,本土文化底蕴醇厚,充分挖掘其优秀价值,能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本文试探讨本土文化——"莒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及课程实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对课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之间由矛盾冲突最终走向融合,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课程文化观,成为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化,新文化的发展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课程文化值得所有教育关注者深思。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构建时应以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内容以及课程价值四个方面为着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生课程文化、借鉴国际课程文化,从而推进课程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研究文化转向是社会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 是当今社会研究和课程研究认识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是一种文化实践, 分析课程改革文化研究的旨趣, 可以揭示课程改革作为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课程改革的实际运行和存在方式, 为人们正确理解课程改革和采取恰当的行动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来讲,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要考虑内容设置、地方课程、双语教育以及教师素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与说明了社会科课程中的本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及对这一文化的认同(Identity)的概念。阐述了这一概念在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及现代的状态。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与方法,本文阐明了实现文化认同的客体化、相对化、逻辑统一的方法、为恢复主体性的课题研究学习方法及在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主体文化的再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课程的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与文化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表现为作为文化载体的课程,其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文化主体的课程,其自身显示出强烈的文化特性。课程背后的文化基础,可以从文化传统、文化交流、文化变迁三个方面得以反映;课程自身的文化特性,可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知识经济及教育改革的发展 ,提升教育的自主性品质及课程的自为性文化使命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出路。本文在批判地分析传统课程的文化使命与逻辑的基础上 ,具体探讨了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新课程改革在以直面现实生活、彻底的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广阔文化哲学视野下 ,重新思考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以期建立新的课程文化精神 ,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和运用一种适当的理论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可以使得该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更系统化,教学目的的实现更顺利.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明确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并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习得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文化图式理论作为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各种文化现象,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就文化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它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与思考,可以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研究涵盖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和课程文化特质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到功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分析理论、批判理论等的课程观,揭示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适应;后者包括对学生、课程知识和教材等课程文化要素的研究,探索了课程各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在课程发展中的功能。这两者相互联系,体现在我国课程改革探索的现实之中,推动着课程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