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集流變論     
小引三十年前,予與纂《漢語大詞典》,日與古書為伍,手不釋卷.始知自注之體,古已有之,至趙宋吴正儀淑《事類賦》而極其盛.而效舍人之雕龍,援正儀之注體,則有近世姚茫父華之《論文後編》焉.觀其行文簡而隸事賅,三覆其誦,不能自已,私心所儀,歷久彌篤.既而察四部之流變,究别集之演迹,思欲一叙其顛末.適予友陳鴻森教授沉潜二十餘年所輯之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成,問序於予,乃效茫父之體式,為叙别集之流變云.  相似文献   

2.
晋代鲁褒“伤时之贪鄙”而著赋体文《钱神论》,其主旨在于讽刺和批判社会“金钱至上”。自其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接受的历史来看,一是继承鲁褒的批判用意,借史论事而讽今;二是因事用典,或咏“钱神”之“神”,或言不媚“钱神”之志。因此,只从《钱神论》的社会批判意义诠释作品,尚不足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意蕴;而从接受史的层面考察《钱神论》的文化意蕴,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入事东观参与校书,是王逸整合楚辞入儒家文化系统的重要机缘。王逸通过重释“人臣之义”化解了屈原之“怨”在专制集权政治中可能带来的君臣关系冲突,再以“合之经传”的方法使其楚辞阐释直接与儒家经典挂靠,由此完成了楚辞文化向儒家文化的皈依。而《楚辞章句》最终能成为经典,还有赖于其集大成的特点。王逸“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是合其所继承的民间楚辞传承内容、其所了解到的当下上层文人群体的楚辞认识及其自己的相关思考,去与东观藏书系统中的前代精英楚辞学相比较,集四方之所长,终使《楚辞章句》集汉代楚辞学之大成。  相似文献   

4.
编后     
《中国文化》2014,(1):260-260
本期内容超载,撤下数篇,还有河满江溢之感。好文章令人赞叹,名家之作如过江之鲫。范曾先生的《中国画法研究》,多年索积,新近杀青,三四万言,犹如一气呵成。所论虽云吾国书画之法理,实则已入於丹青艺事之道体,  相似文献   

5.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6.
學人寄語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和源頭是經學,亦即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之學,此乃客觀事實判斷,而非主觀價值判斷. 夫子筆削《春秋》,游夏莫敢贊詞,而三傳解經,各呈己見;韋編絕《易》,二三子旣承謦咳,而《易傳》猶有複重;至於《詩》《書》執禮,伯魚子張趨庭書紳,出質乖違:是六藝之學,雖有七十子發揚鼓蕩,其義已一源十流,天水違行.西漢建立官...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正王阳明(1472—1529)依靠"心外无理"论述了"心之本体"的基本命题,并且在《传习录》中明确了心物关系。"心"在本体上的存在意义被揭示,其与物的辩证关系也就逐渐显现出来。理解王阳明的"心物之辨",是理解其将存在本体与现象世界联系起来的基本出发点。王阳明哲学对于心体的重建,使得"心即理"成为"心学"的基本命题。同时他论述了"心外无理",在对心和理的阐发之中,往往涉及到心物关系。在心之本体的强调下,事与物都成为"本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史記》《漢書》所載的"黄老之學"這個概念,認爲漠初占統治地位的黄老之學,指的就是老子之學;它與稷下學派中以道法爲核心思想的那種學説并無直接關係;與漢初所謂的刑名之學尤非一事,絶不可混爲一談。今天流行的關於"黄老之學"的理解是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相似文献   

10.
程旺 《华夏文化》2014,(2):39-40
正"莫若以明"和"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也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学者的解释也不尽同,但主流的诠释是把"明"解释为《老子》所谓"知常曰明"(五十五章)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如宋吕惠卿说:"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1.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12.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所录薛收撰(592~624)《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617)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学与唐初贞观之治之产系的关键性文献。一九八九年,笔者撰写《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此章十万字)①时,根据《碣铭》所记载之内容与隋唐之际诸多原始文献之记载互证无误,已证明其信实可靠,但对其文献来源则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官修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倡导儒学教化之用的政治环境下和以乾嘉实学为依托、强调儒学经世之用的学术环境中编纂而成的。儒学精神在《总目》宋代文学批评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就文之体而言,《总目》建构出以雅正之体为宗、以俚俗之体为辅的文体谱系。就文之用而言,《总目》奉儒家思想为正宗,注重儒家的文教之规与经世之用。就文之品而言,《总目》喜以作家的人品定位文品,为文学套上道德的枷锁。《总目》以儒学的视角来阐释文学,不仅从客观上推动了清代儒学的发展,展示出清代官方政统掌控下的文统构式,亦对清代中晚期的士习民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研究时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了解清代中叶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作出参照。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春秋》之説始见於《孟子》,然而這一史實的真相如何,古今學者則始终存有不同的理解,使之成爲中國學術史上懸而未决的重大問題,筆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以先秦時代著史制度立論,論證於孔子以前,作爲魯國史記的《春秋》實早已存在,其记事肇始於魯始封君周公旦,而孔子所修之《春秋》實際僅截取魯通史《春秋》中的十二公歷史以成篇,因此只是封魯史記的斷代編次而已,故直襲魯史《春秋》之名實致於原本《春秋》文本的正誤及内容之增損,孔子則未有任何作爲,孔子據其所编之《春秋》以説義,合於其"述而不作"的自我評價,适一問题的解决關乎歷史學、哲學史、經學史和文獻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15.
刘向在校书过程中涉及对《国语》《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等语类文献的整理,这种整理不但为编撰《说苑》《新序》提供题材储备,也使其熟悉语类文体的规谏意义与编撰方法。刘向通过"采传记行事"的方式将秘府相关资料进行甄别处理,在语类文献传统之下按照"类"的思路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其纳入二十个主题之下;并对那些章句杂乱的篇目进行清理,又造作新事来加以补充、完善。《说苑》每篇总论与其下编撰的资料存在一种阐释关系,属于经说体;而在每一篇内部,《说苑》存在对话体、记行体、格言体这些次生文体,《新序》则主要是对话体。整体上,《说苑》《新序》在"语"这一体式下蕴藏多样化的文体样态,既体现刘向对此前语类文体的综合和发展,同时也反映刘向积极借助这些文体来实现其"以著述当谏书"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范曾 《中国文化》2010,(1):171-171
<正>子曰诗可兴、观、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问》,郢中之歌者,其为《下里》、《巴人》,和者众;其为《阳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顾随二公之诗词,盖和而寡者也,二公阅世既旷,感慨遂深,而摛藻霞蔚,浑脱浏漓,自是斲轮老手,不烦赞叹。今以二公之诗词,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17.
1942年夏,我負笈京華,就讀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始列陳垣先生門墻.陳垣先生焉史學大家,時皆尊稱援庵先生.入學後,歷年得聆援庵師親授《中國史學名著評論》、《佛教史籍概論》及《史源學實習》諸課程,獲益漩多,為我一生從事學術工作奠定初基.援庵師著述閎富,所著《元也里可温教考》、《史諱舉例》及《滇黔佛教考》等常置案頭,而《二十史朔閏表》尤為時加翻檢之學術工具書,而援庵師則謙稱此焉"智者不為"之作,而"不焉終不能得其用",旨哉斯言!我終身服其言,亦望天下學人皆能置諸座右.  相似文献   

18.
旧论两汉蜀学者,咸谓文翁兴教,英伟挺生,迄东京而大昌。然蜀学之兴,由来尚矣,非自文翁始也。《汉书》载文翁事迹,同见常璩《蜀志》,正相互发明,近人又多横议,兹析为五事叙之。本传云:“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爱好...  相似文献   

19.
开封斗鸡     
史爱君 《寻根》2020,(1):138-142
两千多年以前,斗鸡就出现在我国的渭河与黄河流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就有记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列子》中载有西周宣王时期饲养斗鸡之事,宋代周去非在《斗鸡》中详细记载了斗鸡的饲养、训练之法与比赛招数,明代高启著有《书博鸡者事》,清乾隆年间佚名《鸡谱》等也都详细记载了饲养斗鸡之法及饲养经验。  相似文献   

20.
郑慧生 《寻根》2012,(4):27-28
上古先民居住的处所叫作宫室。《尔雅·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室一事,均为上古先民居住之所。《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日: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