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前,学界还没有专门从题材方面对左思、鲍照进行横向比较的文章。左思诗文的选材范围比鲍照的要窄得多。左思选材集中在咏史、亲情、都市三个方面,而鲍照诗文题材丰富,除了咏史、亲情、都市外,还有大量诗文写了交游、军旅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鲍照的忧虑远远多于左思,从而也就形成了贫士文学的两种不同的题材范式:自我型和社会型。  相似文献   

2.
文中首先探究“寒士”一词的内涵,梳理了寒士抒情之风的发生、发展流程。接着对鲍照诗歌中所体现的寒士心态进行分析,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寒士之自卑、希冀、怨愤、孤言,并就其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把同为寒士的左思与之相比较,以求得共通之处,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3.
门阀等级制度在魏晋南北朝之世甚为流行,左思和鲍照虽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两人的人生轨迹、两人笔下的牢骚呼声却是何其的相似,而且很有其独特而内在的价值。本文拟以浅析左思、鲍照两位寒素诗人诗文中特有的牢骚与怨言。  相似文献   

4.
门阀制度的形成及门阀阶层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的特权,左思、鲍照的诗歌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左思、鲍照的文学研究渐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但是,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视野对他们个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论文极少。本文论述了左鲍二人在生活环境及个性思想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造成的个性、思想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相似文献   

6.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之一。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  相似文献   

7.
以尤刻本、胡刻本李善注,陈八郎本五臣注,奎章阁本、明州本六臣注,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等,对校比勘古钞《文选集注》所收鲍照乐府诗注,可以发现:古钞《文选集注》对于确认、复原《文选》鲍照乐府诗、注原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所收不见于他本的《音决》对鲍照乐府诗音训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外,所收不见于他本的27条陆善经注,亦甚有助于认识陆善经注的特色价值,及全面比较、认知唐代《文选》众家注,值得予以珍视;古钞《文选集注》也多讹误缺漏,欲参考使用者,应持高度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后人称之为元嘉三大家,而实际上他们的成就却不尽相当,历代对他们的评价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们的名次地位也因之而有着较大的变动.总体上看,三人名次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南朝:颜、谢称盛期;二、唐宋:颜、鲍、谢并称定型期;三、明清:颜、鲍、谢名次纷歧期.  相似文献   

9.
西晋太康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在太康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寒门,却凭借一篇赋文名震京师;他驾车出游,却因相貌奇丑而遭到妇人们唾液的袭击;他自负才高,却白首不见招;他本想建功立业,最终却走向归隐.这就是被后来文人们所景仰的左思.文章拟从社会环境、作品和社会思潮等诸多角度,具体探讨左思复杂的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10.
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的接受更为深入,也更具有文学接受的意味,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编定选集,撰写文学理论著作,模拟前人创作,沈约、萧子显、江淹、萧统、钟嵘、徐陵及北朝的王褒、庾信等一大批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他们对鲍照的接受态度,确立了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为唐代全面接受鲍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左思<咏史诗>的写作年代,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作于作者早年;作于作者晚年;或非撰于一时.以现有史料及丈本,以及左思"责本宜实"."文典以怨"的文学创作思想,其交游仕宦,尤其是预"二十四友"的人生历程,文章从儒家立功到立德、立言人生道路的选择,从积极入世热心仕途到最后彻底归隐遁世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综合考察,<咏史诗>应非撰于一时.对其写作年代的梳理考论,无疑对左思其人、其作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韦晖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04-106
关于鲍照诗文的动态性特征,历来各家多有简要论及,虽表述不同,但观点相近。试从诗人个性、意象选择、诗歌形式等方面,来诠释鲍照诗文中鲜明的动态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与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受宗教影响,他们的作品中渗透着宗教的灵光.他们的思想乃至作品中都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别.许地山将佛教的博爱和虚空观念,基督教的宽容、承担和自谴意识以及中国传统道教的"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的现实行为选择融为一体,向我们展现了他内心的思想.废名的作品中也时时渗透着佛理禅机.在他们同为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背后却又隐藏着彼此不同的生活态度.本文旨在对其艺术世界宗教意蕴的种种比较,明确他们之间的相异和相通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胡适同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大师,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对待无爱婚姻的态度却迥然相异,由此影响制约了他们婚外爱情的不同结局。鲁迅与胡适不同的婚恋观引发了人们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7.
台湾乡土文学作家中,王祯与黄春明历来被认为是风格极为相近的两位。在题材选择与创作手法方面,他们的确有不少相同之处,诸如同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现技巧上都惯用讽刺手法等等。尽管他们创作方法不同,但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比较他们在创作上的同与异,有助于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台湾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8.
鲍照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描绘了众多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心态,鲍照用多种人物群像抒写了相似的情感体验,即与现实不合而产生愤懑、不平、孤独、悲凉、哀怨的情愫.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使鲍照诗歌抒情言志功能最大化,更具表现力.通过研究鲍照诗歌人物群像及其形成原因,可以让我们客观具体地了解真实的刘宋社会状况和鲍照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6,(25):38-40
鲁迅有专门论述“魏晋风度”的文章.这一时期出了不少名人,尤其是文学方面,由于“三曹”父子的推动,展现出空前繁荣的气象.几百年中,从曹操、曹丕、曹植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再到左思、鲍照、陶渊明等人,都是大文豪.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禁锢和炼丹、谈玄、品评人物等消极风气的影响,那个时代真正有资本活得真实、浪漫的,似乎只有一人,他的名字叫谢灵运.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左思的生平和作品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关于他的材料较少,给研究造成不便。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考证左思的名篇《咏史诗》的创作年代,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左思生平及时代背景,论证其诗非一时之作,而是成篇于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