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原是大兴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1986年调入《北京日报》郊区版当记者。我先后在报纸上发表各类批评稿件30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稿件有10篇。写批评稿件,自己吃过不少苦头,但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赞许。通过写批评报道,丰富了自己的采访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使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宁可“伤关系”说情不让步我在大兴县居住,并且负责大兴县的报道。因此,一些乡、村的农民常利用晚上时间来到家里告状、反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很难办,因为  相似文献   

2.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3.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5.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6.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7.
每当自己写的稿子被报纸录用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但是,对于某些编辑同志的删稿,有时也会感到“扫兴”。五月份,我写了一篇有关《盛泽镇实现电话自动拨号》的报道,被某报采用了,这本来是件高兴事,可惜其中有几处被删改得走了样。例如,将“居于上  相似文献   

8.
读罢《县长受罚记》(见陕西日报1992年1月8日第1版),感到这是陕报近年来写得较成功的一篇现场短新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火热的现场去,采写冒着活鲜味的材料,抒发热腾腾还未凉下来的现场景象,这是近几年来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气象。目前,现场新闻这一报道形式渐渐多起来,并不乏上乘之作,记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愿意写到主动写,使报纸有了生机和活力。《县长受罚记》的出现,也给陕西日报增了色,添了彩。现场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现场采访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李敏 《青年记者》2007,(10):41-41
作为一个党报记,不跑会议是不可能的。如果哪天的报纸上没有会议消息,反而是个例外。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些便可交差。如果是重要的会议,篇幅还可像拉拉面一样抻得很长。说它难写,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公化的格式,很难突破,难以写活、写透、写娥另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不易出好稿,难为读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幽默     
我是画图画的,有时也作文,投寄报纸发表。因为怕丢,就复写一份自己留下。积数十年之经验,越来越感到非留不可了。拿最近一次来说,有家报纸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是我熟识的青年朋友,自然要按时交卷,他也按时登在了报纸上。我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才发现1,000字里,只有第二段开头16个字的那一句是我写的,还有一个句点;此外,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那篇作文有1,400字,选用了1.14%强,按原稿署名“方成”。因之也越来越感到当编辑之难了。一篇别  相似文献   

11.
关注民生是一张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民生报道是一张报纸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几年“民生”版编辑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开“民生”版易,但办好“民生”版却难。要想将“民生”版办得贴近百姓,让读者击掌叫好,编辑记者必须全力投入,体恤民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百姓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最近,陆续在报纸上读到关于油菜、蔬菜、西瓜增产的“预告新闻”,也听到了周围读者对类似宣传的种种议论和意见。 5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了新华社讯:《我国的油菜籽增产三成多》,副题是《本市今年比去年增产近五成》。据了解,当时上海市郊区的油菜绝大多数还没有收割,产量即已经统计出来了。许多农村干部看了报载“预告新闻”,感到好笑,说:“报纸上吹牛的风又来了!” 6月3日,解放日报三版《上海市场》专栏里登了一篇该报记者报道,题为《蔬菜会议精神落实,夏熟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事报纸编辑已十多个年头,每日编辑稿件、划版,与版面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的编辑经历尽管有点单调,却从未感到过厌倦,还常常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收获的喜悦。特别是组版,更感到绝非是件易事,因为版  相似文献   

14.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16.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干记者的,写出一篇稿子,直接交到或电传到编辑手里,就算万事大吉。稿子一见报,往往埋怨编辑删去了不该删的,添上了不该添的。总之,一句话,编辑给改的,不如原来写得好。干报纸编辑的呢,拿到一篇新闻稿件,先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还要考虑整个版面。对写得不深入、大话套话满天飞的稿子,往往会大笔一挥,大加删削,毫不客气。记者和编辑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众日报去年搞了编采人员轮岗“试验”,本人作为“试验品”之一,由记者摇身一变为编辑,感觉很好。个中滋味引发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数是一副生硬的面孔,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某某领导要求,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读者既不愿看,也不愿听,这让部分记者和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9.
巧配头条     
县市报由于记者少,通讯员业务素质不高等原因,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临近截稿时,记者交来的是会议新闻,通讯员来稿中又没有象样的,谁“坐”头把交椅?节假日或编辑部有其他活动,责任编辑把稿件筛来选去,更难找到重头稿件、头条稿件,尽管这样,报纸还得按时出,头条不能空着,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巧妙配合,灵活处理。近年来,我们《随州报》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  相似文献   

20.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