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河北红色文化内容系统完整,已成为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2.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练出的思想和品质,激励着一代代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也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时代在变,不变的是红色历史、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就是牢记历史,将其精神和基因传承,培养青年学生又红又专的精神品格。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来自中国革命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以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年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关键主体,而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力军。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依托课堂教学进行红色文化讲解、借助媒介唱响红色主旋律等方面着手,有效培育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面对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临沂大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学校启动实施了红色育人工程,把沂蒙精神这一"红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熔铸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落实到实践,融入教育全过程。红色育人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风建设、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延安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具有延安特色的文化。通过阐述延安红色文化的界定、内容、特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道德评价四方面依次解读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性,并提出在政府、学界、教育、文化等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传承和发扬延安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琳 《文教资料》2012,(3):113-115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在当代中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标识.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建设和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弘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头的红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发展轨迹的印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红色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远大理想,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托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进行研究,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11.
精神来源于现实,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和魂魄,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民族之魂、时代之音。自我革命精神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强烈的现实回应、丰富的唯物史观意蕴。透过唯物史观,自我革命精神凸显了政党革故鼎新的实践维度、反映了政党追求共产主义的目标维度、筑牢了政党执政的人民主体维度、蕴含着政党永续发展的动力维度。从理论和现实方面系统分析以构成有机整体,对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理解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长期执政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根本在于树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之魂,是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之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本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钙”,奠立了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近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他还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凝结发展起来的标志性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特质。以红色为突出表征的文化符号,内蕴着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神基因、忠诚为民的价值旨归、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剖析红色文化符号的衍生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偏好是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是其现实逻辑。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叙事书写到关键节点,亟需深度诠释红色文化符号内涵表征,广泛凝聚国家政治认同;多维打造红色文化符号传播载体,深度构筑时代精神风貌;全力推动红色文化符号话语突围,充分彰显中国文化魅力,从而不断深化其内在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创造。从理论维度看,红色文化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维度看,红色文化生成于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历程中,是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需要,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从实践维度看,红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开放性、大众性,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鲜明旗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基与力量之源。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研究人类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认为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学习领会全会《决定》这一精神,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明确前进方向充分展现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