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2.
中英诗歌中的复义刘保安复义(ambiguity)是指语言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诗歌语言的复义性是由诗歌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它源于诗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服从于诗歌的内在结构,因此,复义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诗歌语言和结构...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符号论美学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它认为,符号是揭示意义的一切现象的集合。符号美学主要是围绕“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命题而展开,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以符号美学的观点看来,古诗词阅读也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外在的语言形式(能指)和这种语言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所指)所组成,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诗歌与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凭借各自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流传于世。作为抒发、传递作者思想感情的两种载体,诗歌与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通过对二者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多种因素进行对比,从而在美学的角度下与我们深入探讨了二者的通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研究诗歌形式系统的又一组论札,包括:(1)中西诗歌形式的主导美学特征;(2)中西诗歌的语符系统及其差异特征;(3)中西诗歌的诗体构成与群类构成及其美学表现功能;(4)中西诗学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概观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言说形式。根据诗歌表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对诗歌教学可作以下建构:1.了解背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诗歌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或者映照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学习诗歌决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否则很有可能对诗歌原意的理解造成误差。因此,教师在教授一首诗歌之前,首先应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培养他们初步的搜集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和梳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汇报信息、教师…  相似文献   

8.
构成诗歌境界最基本的要素是意象.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全在意象,西方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则为叙述说明的需要服务。有机整合作用、美学控制作用、美感生成作用是意象组合结构的功能效用。本文概括了中西诗境呈现最常见的六种结构模式:点面式、递进/转析式、并正/对比式、发散/聚合式、引中式、连环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23-123,129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 Jewel Stair's Gric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诗歌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题画诗的出现,打破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时空界限,让中国的诗画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综合艺术。唐寅把题画诗广泛运用到仕女画上,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阐释了画面的含义背景,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因此,题画诗在唐寅仕女画的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柳 《学语文》2006,(5):10-11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叙事类作品和抒情类作品,前者主要指小说、戏剧、叙事散文,后者则主要指诗歌(不含数量不多的叙事诗)和抒情散文(包括以写景为主的散文)。由于两类作品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它们阅读欣赏的侧重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春丽 《考试周刊》2013,(11):18-19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因此中英诗歌的翻译难度相当大。要在实现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前提下达到风格和形式的一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但是,译者可以通过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情感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本文通过对比诗歌《清明》的几个英译本,分别对比各个译本在忠实原文风格,还远原文风貌和传递原文情感等几个方面的得失,试图寻找最贴切原文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进行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宗白华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的美,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人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两种类型的美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学效果,也是宗白华所理解的人类美感的差异性所在,它们多表现干诗歌、绘画、工艺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学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漫谈题画诗     
题画诗,是中国诗歌与中国绘画相互融合的艺术结晶。画上题诗,使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有助于丰富绘画的意境,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是画家借以抒发情感,阐述美学观点,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因。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动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夫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作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本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20.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强调了系统描写相对于发生学研究的优先性。然而其角色和功能分析取消了内容成分,导致了文本的极端缩减,20世纪60年代,列维.斯特劳斯针对普罗普的方法问题撰文申明结构与形式的差异,指出了普罗普故障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因素特征,他认为形式主义的困境在于它不能重构其本身由以出发的经验,就口承文化传统研究而言,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及斯特劳斯的批语在对民间叙事作品的描述与分类及文本与语境的关系等问题上给人以多启示,普罗普试图捕捉内在于民间故事的自治原则,而斯特劳斯则试图发现隐匿于作品(如神话)背后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